1949年,為期三天的「古寧頭戰役」成為現在台灣海峽成為兩個政治體的關鍵,10月25日是古寧頭戰役的紀念日
關於戰爭,已經是60年前的記憶,不是身歷其境的人,有時很難體會身在戰場的感覺。或許趙家驤將軍的《古寧碧血》可以抒發這種感覺:
天陰聞鬼哭,碧血古寧頭。
散卒心猶赤,哀軍淚不收。
萬方飄落葉,一戰轉狂流。
吾土吾民在,男兒志未酬。
姑且不論,此詩日後成為將軍日後壯志未酬的讖語,詩中「一戰轉狂流」的句子,倒也貼切的寫出古寧頭一戰對於日後局勢的關鍵影響。
「古寧頭」也因此在往後的很長一段間裡,成為一種刻意被維護的精神,似乎只要有「古寧頭」,就有了勝戰的保證。於是,古寧頭北山聚落海濱建築了軍事據點,入口處也有了一座城門外型的堡壘,門的正上方有 「古寧頭戰場」五字,城垛上則有一尊挺直持槍而立的戰士塑像,似乎在宣示著守護的決心。
1984年,堡壘被部隊改建為 「古寧頭戰史館」,城門上那尊英挺的塑像,則移置到林厝那裡仿堡壘大門造型的精神堡壘上。雖然易地仿建,但門上的「古寧頭戰場」五個大字也一模一樣的仿了過來,所以,戰士雖然換了駐地,還是盡職榮耀地守護古寧頭戰場勝戰的榮耀。 不知道什麼時候,門上的「戰場」兩個字不見了....... 精神堡壘只剩下古寧頭。 去掉「戰場」兩個字,並不能改變這裏曾經是戰場的事實。 真正需要掩去的戰場,其實在人心,體會戰爭的殘酷而不再啟動戰爭,會比抹去戰地的記憶來的重要..... 我希望,古寧頭能夠永如它的名字一樣,保有自「古」以來的「寧」靜。 就像雙鯉湖的湖水一樣。
全站熱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