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坑」,古時寫作「鶯坑」,一個有著起源自五虎山的溪水沿著「英巖」外側後與另一條溪流匯流後經過的地方,金門人把山間匯水流下的小溝稱為「坑」,此地因名「英坑」,擁有著「伏兔望月」的風水名穴。
嚴格說起來,「英坑」並不是一個大聚落,雖然它位於沙美及山后兩個著名聚落之間,但一班人從沙美到山后民俗村除非刻意繞路,否則並不會經過這裡。從沙美走沙青路再轉陽沙路,在「大士宮」前選擇右邊的叉路,直走後不久可以看見一個形似石鼓的突出高地,人們把這裡稱為「石鼓山」,山下有一塊突起的花崗岩,形式英武挺拔,所以名為「英巖」,一路之隔的聚落就是「英坑」。
原本「英巖」下有一座擋水神的「水尾宮」,當地人稱為「頂宮」。後來頹圮而在民國87年改建,改名「英巖廟」,供奉恩主聖侯、廣澤尊王、田都元帥、關帝爺及福德正神等神明。「英風奕奕稱天駟 巖色磐磐擁帝基」的嵌字門聯則點出此地的帝王根基般的雄偉地理。
從「英巖廟」往聚落望去,整個英坑是位在一個左、右、後三側較高,中央較低的斜坡上,近者有山有水,遠望可見遠處山海,聚落的地理被稱為「燕山穴」,「英巖」所在位置就是燕子的頭。
路邊可以看見英坑唯一的一棟洋樓。
事實上,這棟洋樓是被登錄為金門縣歷史建築的「黃信堅宅」建築一部分。民國85年初修復過的歷史建築,主屋屋脊下懸魚中鮮活的倒立蝙蝠,像是慶雲拱照下緩緩地將幸福帶來這個靜謐的聚落。
走進英坑聚落,聚落中央一塊大得讓人驚異的空地在這寂靜的冬日午後只有風聲相伴。
環顧大空地的周遭,所的聚落建築以此為界,空地與左右兩邊相連的通路像是一條明確的分界線,舉建築分成上下兩個群組。
站在空地上面對「英巖廟」,驟然發現如果「英巖」是燕子的頭,這裡剛好是燕子的背脊,難怪不會有房子。這裡如果蓋了房子,整隻燕子就被壓住了,根本就飛不起來,對整個聚落來說是大凶。
空地高處的只有兩棟房子,但左邊院門有燕尾翹脊的一落兩櫸頭卻是英坑聚落中最重要的建築之一,英坑黃氏宗祠。
「黃」姓是英坑目前最主要的居民,張、章兩姓各有一戶,而建村之始的趙氏目前已無後裔在此,陳姓也早已遷離。
英坑黃姓可以區分為頂厝黃與下厝黃兩個柱頭。頂厝黃為英坑黃姓開基祖黃添壽後代,明代中葉從西園中甲隨姊而來。下厝黃則源自汶水(後水頭),始祖為福山房大厝內十五世的黃他。黃氏昭穆:仁義禮智信、祖武喜克繩、綿延光世澤、榮耀播家聲。
英坑黃氏宗祠又稱「燕山堂」, 俗稱「頂書房」,是黃清淵昆仲於清嘉慶年間集資興建,奉祀文昌帝君,並闢為義塾,請老師授課,根據族譜研究者蕭永奇的調查,曾在燕山堂授課的塾師有:黃禮烈、黃泮水、黃瑞靄、陳豐年、黃淑杏、黃淑碧、蓮河李氏、黃泰局等人。其中黃淑杏、黃淑碧是黃信堅的女兒,在此教授中文及日文,是當時少見的女老師。「頂書房」的興建讓英坑人才蔚起,被其他鄉里稱羨。
可惜民國36年,兩岸分治,「燕山堂」因人丁過少,族人子弟轉讀東蕭私塾,燕山堂被軍隊佔用,之後的四十年被用到破舊不堪,幾近倒塌。一直到民國87年,在黃信買、黃祖厝、黃祖熙、黃祖繩、黃武仁及全體族人的同心協力下重新整建,才有現在的樣貌。
現在裡面有一塊《燕山堂整修記》 碑,記錄這段歷史。
燕山堂整修記
燕山堂俗稱頂書房,係先祖清淵公昆仲於清嘉慶年間集資興建,庭宇軒朗,美輪美奐,乃闢為義塾,奉祀文昌帝君,延師授課教育子弟,絃歌霑化,故族人和睦,社里康莊,人丁興旺,人文蔚起,無論旅居海外或留守家園之人皆有所成,為他鄰里所稱羨,此乃先人之德澤,後人福報也。
民國三十六年,局勢逆轉,塾堂為國軍佔用,前後達四十年之久,破舊失修,又因炮火摧毀,幾近倒塌,族人信買、祖楷、祖熙創議整建,幸賴祖繩全力督造,武仁竭力奔走,多方籌措經費,並蒙族人鄉親鼎力資助,以底於成,爾乃舊觀重顯,煥然一新。本工程承蒙張清忠先生精心擘劃,建華營造公司李清海先生慨然承覽施工,謹表萬分謝意。
民國八十七年四月二十八日動工,迄同年十二月八日竣工,總工程款新台幣貳佰零伍萬貳仟參佰元整,而今闢為休閒中心,非但光大祖德,抑且提昇鄉親生活品
質,裨益良多,吾輩承先啟後,彌覺責任重大,尤須發揚先人開創精神再創輝煌事業。
捐款芳名錄
金門電力公司 參拾萬元 黃武才 壹拾萬元
金門縣農會 壹拾參萬肆仟元 黃蒼明 壹拾萬元
金門縣政府 捌萬元 黃泰局 參萬伍仟元
黃武仁 肆拾肆萬元 黃信買 參萬元
黃祖熙 貳拾萬元 黃梅居 貳萬元
黃祖楷 壹拾陸萬元 章慶祝 貳萬元
黃祖熊 壹拾陸萬元 張諸侯 貳萬元
黃祖繩 壹拾伍萬元 黃春木 貳萬元
黃祖澤 壹拾萬元 黃慶生 貳萬元
鄉村整建結餘款肆萬貳仟參佰肆拾伍元
總收入計新台幣貳佰壹拾參萬壹仟參佰肆拾伍元
整建小組謹誌
中華民國八十七年歲次戊寅桂月吉日
張姓雖然在英坑現在只剩下一戶,要在聚落中找出這戶人家並不難。「黃信堅宅」附近一棟裝飾華麗的三蓋廊建築,大門上面「清河衍派」的大字點出了屋主張姓人家的身分。
英坑張姓,與沙美小五柱張氏同源,清朝末年從臨縣遷入。
雖然人少,英坑張氏也是人才輩出,新近有張國強在民國87年取得中國中醫研究院中醫博士學位。
從張家建築的華麗可以看出主人家曾有的輝煌,然而也是這樣的豪宅引來的盜匪的注意。
《金門縣志‧大事志》上紀錄了一段往事:
(二十三年 八月) 股匪百餘,劫英坑村張文旭、黃信堅家。
而據村老黃祖繩父親傳述,當時部份家戶擁有槍枝,因未開槍抵抗,僅財產損失,居民幸而保全性命。新加坡金門會館鑒於家鄉屢遭內地盜匪蹂躪,成立金門海港保安會,並協助構築自衛碉堡。
英坑村聚落雖然面積大約只有一公頃,但聚落中留有許多有特色的建築,雖然不少已經呈現頹圮樣貌,但行走其間仍可發現不少有趣的地方。
像這一棟房子,本來應該是一落四櫸頭的房子,但後來有加建。加建的方式是把右邊的櫸頭改建成兩層樓,於是就出現了這樣有兩層屋頂的趣味建築。
除了建築有趣,有些房子擁有著悠遠的歷史,藏著古老的故事供人傳說。
這一棟大門上掛著「武義遺風」的房子是清代武將黃振玉的故居。
清朝林焜熿纂輯的《金門志‧人物列傳 武績》中這樣紀載:
黃振玉,字金聲;英坑人。乾隆間,歷官揚州參將,預保水師副將,署海壇總鎮兵;有清聲。請終養歸。迨父母卒後,朝廷起用不復出。海壇人建祠私祀之。
黃振玉諱進,是英坑十一世子孫,約出生清雍正年初。武義大夫是清代正三品的封贈武職。在黃氏紫雲衍派之下,有以武義大夫為燈號的一支。
只是這樣的名人故居竟然奇妙地成為國有財產,後代子孫想要重建竟是不得其法,現在只剩下一條忠心的狗兒守著,看見陌生人接近不免狺狺而吠。
「英坑」雖然現在居民不多,聚落裡卻有兩間廟。
「恩主聖侯廟」俗稱「下宮」,雖然民國72年新建,卻到現在還沒奠安。這間廟是英坑的主廟,主奉恩主公,聖誕日為八月十二日。其他奉似蘇府王爺(自新頭村請火),聖誕日為四月十二日。邱府王爺,聖誕日為八月十二日。媽祖,三月二十三日聖誕。關帝爺,六月二十四日聖誕。池府王爺,六月十八日聖誕。廣澤尊王,八月二十二日聖誕。註生娘娘,三月二十日聖誕。福德正神,二月初二日聖誕。
雖然奉祀這麼多神明,但因為現在居民太少,以往每年正月初二日的大拜拜,已不曾設醮,只有在每月初二、十六日,與八月十二日邱王爺聖誕、四月十二日蘇王爺聖誕時,一併在廟口犒軍。另外每年農曆四月十二日到金湖鎮新頭里「伍德宮」蘇王爺祖廟「請火」返回英坑設醮的祭儀,也已因人口大量外移而未再建醮。
「恩主聖侯廟」正立面的壁畫是由金門縣陶瓷廠製作,北方式的建築與人物服飾呈現出與金門其他廟宇不同的風貌。
此外它的聯對如下
恩威並濟開浯島
主佐同心護燕山
聖人以道參天地
侯者其功蓋古今
句首四個字合起來就是廟名「恩主聖侯」。
英坑聚落中最常見的就是寫有「紫雲衍派」的老房子了,這些黃姓人家或許房子看起來破舊,但後代子孫中卻有相當有成就者,例如在新加坡幾乎家喻戶曉的新加坡大華銀行集團主席黃祖耀便是1929年1月10日在英坑出生,直到1937年,8歲時才因為日本全面開始侵華戰爭,才和母親、妹妹一起被黃慶昌接到古晉市,不久安排到新加坡居住。
如今這些頹圮的老房子裡,有許多仍留有金門戰地的印記,只是駐軍不再,屬於戰爭的過往逐漸被荒煙蔓草掩蓋,直到頹圮無蹤。
英坑不少老房子都像這樣,房屋的牆壁似乎經整修,卻沒有屋頂。
其實這是民國95年聚落整建的結果,所謂的「國字殼」是用舊有建材圍成,看起來不新不古,有種說不出的怪異,也讓聚落呈現出一種難以形容的面容。
不管如何,英坑以自己的方式延續著聚落的生命,僑民之光也好,飛燕之巢也好,屬於英坑的一切,隨著歷史的肌理逐漸累積。祖宗榮光在前,後世要如何急起直追,對於這個現在不到廿戶人家的小聚落而言,能夠在靜好的天地間活著似乎就已足夠,大鳴大放的事業似乎與這裡靜謐的氛圍並不相容。或許就如此,所有分支在外的英坑族裔在歷經瞬息萬變的世界情勢時,心裡才會想念著這個燕巢般的故里。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