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玻璃一湛晴波,灩灝無塵受月多。霓羽笙簫驚罔象,水晶宮殿住姮娥。游魚歛避清光直。顧兔猜疑素魄訛。八萬三千操斧匠,齊拋桂樹覓珊柯。」這是清朝金門縣丞蕭重所寫的《太武山十二景》詩組中的一首,描寫自古相傳的「太武山十二奇」中的「浸月池」。詩中的「浸月池」幾乎復刻了天上月宮中的所有奇景,不只有水晶宮殿,還有月宮嫦娥,連玉兔都分不清楚真假,砍伐桂樹的工匠被吸引到離開月宮,原本水中的游魚更因為執照的明亮月光而不得不四處躲避,整個所呈現的就是一幅不世出的奇景。
這個名為「浸月池」的奇景,人們所熟悉的其實是它的另外一個名字「蘸月池」。
「蘸月池」也是一個很早就出現在文獻中的奇景。傳明洪受《太武巖十二奇誌》:「蘸月、蟹眼,名曰泉奇。」明末池顯方《大同賦》:「君稱太武,是為浯洲,廣袤五十,為奇十二。蘸月池晃,眠雲石翠,蟹眼倒影,諸勝俱備。天雁遠鵬,雲鶴展翅。浮屠逢景而託情,樵客臨山而增思。題詠盈崖,殘碑留誌。」黃琇《太武山十二奇記》更將「蘸月池」的神奇之處清楚描述:「岩之內,有蘸月池,雨不溢、暵不涸,晦明未定,常有日月照其中;蓋得乎日月之精,而光輝其形。」。
黃琇《太武山十二奇記》描述更將「蘸月池」的位置是在「岩之內」。這個「岩」指的是「太武巖寺」,也就是現在的「海印寺」,想要欣賞這個「蘸月池」的奇景,就要往海印寺裡走,走到大雄寶殿前方,可以看見一個以青斗石欄杆圍起的深坑,欄杆旁佇立著一尊觀音像,觀音像前的欄杆上就可以看見以紅漆描過的「蘸月池」三個字,這裡就是「雨不溢、暵不涸,晦明未定,常有日月照其中;蓋得乎日月之精,而光輝其形」的「蘸月池」。
細觀這個「蘸月池」石刻,旁邊刻著:
山之奇泉當晦明未定
常有月照池中
蜀郡陳文照題 印
王秉垣林煥章
石炳炎李中雄 捐刻
陳文照、王秉垣、林煥章、石炳炎與李中雄都是金門近代的人物,陳文照曾在民國廿六年暫代行金門縣縣長職務,四十四年被任命為金門縣副縣長。王秉垣及石炳炎分別曾在民國四十三年及四十九年擔任金城鎮鎮長。李中雄擔任過金門縣商會理事長,以這些人物活耀的年代,這個石刻應該是國共戰後,戰地政務在金門實行後所立。
太武山十二奇 | |||
![]() |
![]() |
![]() |
![]() |
蘸月池 | 蟹眼泉 | 眠雲石 | 跨鰲石 |
![]() |
![]() |
![]() |
![]() |
倒影塔 | 玉几案 | 石室 | 門關 |
![]() |
![]() |
||
千丈壁 | 一覽亭 | 偃蓋松 | 步雲梯 |
持續更新中.........
粉絲專頁
北雁南飛-金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