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東蕭風獅爺往後看,就是三棟排成一列的洋樓了。
三棟洋樓,有各自的過往,也有各自的滄桑。
其中那棟曾經是金門唯一特約茶室洋樓的,如今已經破敗,只留下讓人回憶的桂花風,旁邊那棟門戶緊閉的,外觀看起來最完整的,讓人遙想屋主過往繁華。
曾經有人說,這裡是金門最早興建的洋樓群,然而最右那棟小洋樓是民國四十幾年才改建的,當年興建時只有兩棟,所以嚴格說起來不能稱為「洋樓群」,這也是為何金門縣府文化局在登錄歷史建築時,不採用「東蕭洋樓群」這樣的名稱,而是將兩棟洋樓以興建者的姓名分別公告登錄。
而東蕭13號這一棟,被稱為「蕭顯紀洋樓」。
歷史的演替,充滿不確定性,沒有人知道,現在的繁華將來會不會落寞,而現在的寂靜將來會不會騰達。
我看著曾經有著川流人潮湧進的洋樓破敗,再看著當年靜默的洋樓有著良好的照顧,心情,突然複雜了起來。
------------------------------
1.東蕭風獅爺後方一字排開的三棟洋樓中,居中的便是蕭顯紀洋樓。
2.《金門與澎湖地區傳統聚落及民宅之調查研究》中,訪談在沙美開設金協興雜貨店的屋主蕭永厚先生,將此屋創建人記為蕭賢舉,在菲律賓從事椰子相關行業,興建年代約為1890年左右。但另一種說法是建於民國十四年,由蕭顯傳自菲律賓匯款回金門,委託其兄蕭顯回監工興建。
3.洋樓高處山頭的「古榮衍派」四字,彰顯著東蕭蕭氏子孫顯達的榮光。
據《浯洲蕭氏族譜》中的記載,東蕭始遷祖蕭彥友與沙美(沙尾)蕭氏始遷祖蕭彥定為兄弟,於明洪武元年(1368年)從晉江岑兜遷入,並以其祖居地名「古榮」為堂號,以「吏部郎中」為燈號。
4.蕭顯紀洋樓的建築格局是五腳氣洋樓加前迴向,與14號的蕭顯傳洋樓相同。
5.「迴向」又稱為「倒座」,是位在主建築體前方的延伸建築,開口通常朝向正廳。但是蕭顯紀洋樓的迴向又另外加開了朝向建築前方的小門,這在金門傳統建築中雖然不常見,但也不乏其他例子。
6.蕭顯紀洋樓的迴向左前方牆壁上有一個出水孔,如意般的流暢線條非常美麗。
7.富麗堂皇的洋樓雖然能夠光宗耀祖,卻也容易招致盜匪覬覦,所以蕭顯紀洋樓的迴向兩側屋頂佈滿了玻璃山。
8.洋樓建築本體窗戶及外廊則加上了鐵欄杆。
9.後方的窗戶平時關上看不出有鐵窗,在窗扇掉落之後,人們才發現裡面的鐵窗。
10.鐵欄杆上的優美線條,幾乎讓人忘記它的實際功能是防盜。
11.洋樓興建完成後,在1939年左右曾經翻修過。前幾年屋主也曾寄錢給在金門後輩,請他們再把這棟洋樓整修一下。
12.有了主人的細心照料,蕭顯紀洋樓成為東蕭洋樓群的代表作,人們也能從許多角落裡看見東蕭蕭氏的飛黃騰達。
延伸閱讀
相關報導
歷史建築增9處修復獎助增一成 2014/8/10 記者陳麗妤/金城報導
今年度十四件申請登入歷史建築案,經過召開一○三年度金門縣古蹟、歷史建築、聚落與文化景觀審議會議,委員會經現勘及審議決議,結果共計有九處通過。待文化局依法定程序辦理公告後,金門歷史建築將再增加九處。而明年度起各級數歷史建築修復獎助金,各級數將各調幅提高一成,惟修復總額之補助仍不超過各級數之50%。
「一○三年度金門縣古蹟、歷史建築、聚落與文化景觀審議會議」,八月八日起一連兩天召開,金門縣文化資產委員會由十一人組成,此次共計有八位委員出席(符合開會人數有二分之一人員出席之規定),由主任委員吳友欽率領委員們,走訪十四處由文資局建議或民眾提供之洋樓、古厝等申請登入歷史建築案件現地會勘,並於昨日上午八時三十分起辦理審查會議。就所勘察之建造物,提出看法與問題,也分別就個人專業領域,提供十四處申請案是否登錄為歷史建築之建議。
副縣長吳友欽指出,歷史建築登錄審議程序之發動,第一階段為現地勘察,係因建造物本身具有在地性和不可移動性,委員可從建物的不同面向解讀、了解建造物的各種資訊,以彌補書面資料遺漏不足之處。也透過現勘了解建造物相關具體現況,才能在第二階段審查時,作出真實且正確的判斷該建物之真正價值是有其必要性。
審議大會除了現勘審議建造物是否登錄為歷史建築外,也確定明年度起歷史建築修復獎助金,各級數將各調幅提高一成,以及不受屋頂、牆體、地坪等分項限制,唯修復總額之補助仍不超過修復各級數之50%。
另外,為了有效執行經費預算,將採統一受理申請獎助時間,明年一月起有意修復者可於每年三月底以前,提出次年即將修復之歷史建築之申請。文化局再次提醒民眾,今年度若有意願修復者,請儘速提出申請。
文化局表示,全縣目前登錄在案的歷史建築數為一百四十八。此次包括由文資局建議或民眾申請登入歷史建築案共計十四處。其中,東蕭洋樓群,委員以二棟建築不符合<群>的意涵,現場經討論決議後,拆成二建造物,故審查建造物之數量由原來的十四處增為十五處。
經過為期一上午的審查決議(審查結果依委員的專業意見,經統計後,出席委員2/3同意行之),登錄為歷史建築的有九件分別是:藏興古厝、青嶼張氏兄弟洋樓、蕭顯傳洋樓、蕭顯紀洋樓、陳期宰洋樓、歐陽鐘遠洋樓、李森掽洋樓、北山洋樓、北山李氏兄弟洋樓。換言之待完成法令規定公告程序後,金門歷史建築將再增加九處。
資料來源:金門日報 http://www.kmdn.gov.tw/ch/News_NewsContent.aspx?NewsID=242323
金門縣文化資產基本資料 |
||||||||
名 稱 | 蕭顯紀洋樓 | |||||||
地 址 | 金門縣 金沙鎮東蕭13 號 | |||||||
類 別 | 歷史建築 | 種 類 | 宅第 | |||||
法令依據 | 歷史建築登錄廢止審查及輔助辦法第2條第1項第1、2、3款。 | |||||||
公告日期 | 2014/11/03 | 公告文號 | 府文資字第1030088271 號 | |||||
評定基準 | 具歷史文化價值者 表現地域風貌或民間藝術特色者 具建築史或技術史之價值者 |
|||||||
登錄理由 | (一)具歷史文化價值:為出洋菲律賓開設九八行,事業有成回鄉興建之典型僑匯建築。 (二)表現地域427.40㎡風貌或民間藝術特色:為金門地區早期興建洋樓之一,與左側蕭顯傳洋樓(14號)比鄰,二棟洋樓大小相當,內部格局類似,蕭顯傳洋樓外部裝飾較華麗,蕭顯紀洋樓則相對樸實。 (三) 具建築史或技術史之價值: 1.與蕭顯傳洋樓比鄰而建,為地區洋樓罕見,具有群聚作用。。 2.為民初興建之洋樓,營建工法正逢中西合併轉型期,在建築技術史上有其特殊性。 |
|||||||
創建年代 | 西元1918年 | |||||||
歷史沿革 | 蕭顯紀於清末前往菲律賓開設九八行,向當地土人收購五穀雜糧,椰子橡膠等土產,從事雜貨的批發零售生意,並兼營借貸款的業務。事業有成的蕭顯紀不忘故里,在民國七年(C.E.1918),見村內堂兄回鄉興建洋樓,也在東蕭蓋了第二棟洋樓,即現今門牌13號的洋樓。兩棟洋樓比鄰而居,大小相當,內部的格局十分類似。顯傳洋樓外部裝飾較華麗,蕭顯紀洋樓則相對樸實。 蕭顯紀洋樓蓋好後,由其妻子與五個孩子安居於此。孩子長大至十六七歲亦相繼前往菲律賓就業。晚年的蕭顯紀因病回鄉於廈門就醫,病逝廈門,其妻子媳婦等與胞兄之後皆長居於此,直到民國四十七年至民國五十一年間(C.E.1958~C.E1962),金門戰亂,蕭顯紀後代漸漸搬離金門,搬離前將房屋蕭永厚先生管理使用。 蕭顯紀洋樓因興建年代久遠,約民國二十一年(C.E.1932)重修過,二樓地板約在民國八十一年(C.E.1992)由木料三合土舖尺二磚的構造,改成鋼筋混凝土地板,天井之二攑頭也由傳統磚造灰作建築改為鋼筋混凝土造。 |
|||||||
外觀特徵 | 建築整體格局皆為五腳基洋樓併前落,面寬16.70公尺,總長23.72公尺(五腳基洋樓長度為12.40公尺),五腳基洋樓為雙坡屋頂帶前磚坪(外廊),前落屋頂為磚坪。 蕭顯紀洋樓立面一二樓分別為五座拱所形成,中央跨距較大,兩側較小,屋頂立面有女兒牆裝飾,中央橫批堂號「古榮衍派」,為安全防禦考量,二樓拱廊窗台皆使用鑄鐵欄杆。一樓廳門上方有「古榮衍派」泥塑堂號;二樓廳門上方有「永昌堂」書卷泥塑。 |
|||||||
室內特徵 | 蕭顯紀洋樓內部,如一般傳統建築於廳兩側牆使用紅磚斗砌牆面(半廳紅)。一樓大門為強化防禦,採用雙層,內門採用金門俗稱「輪錢門」的作法。內部構件如神桌、二樓廳內鑄鐵吊燈、立面外廊上的防盜鑄鐵窗,皆為興建時所留下。 | |||||||
構 造 | 為兩層樓建築,為硬山擱檁承重牆系統,外廊搭配簡易鋼筋混凝土系統施作,屋頂為傳統閩南式屋架構造(十一架樑)。 | |||||||
材 料 | 1. 前落、圍牆及攑頭 正面、側面下堵傳統花崗石埆人字砌,上堵為磚砌外抹灰漿,轉角處上堵為紅磚斗砌磚柱。攑頭為鋼筋鋼筋混凝土造。 2. 五腳基洋樓 正立面為磚砌外抹灰;外側立面與背立面,上堵為磚砌外抹灰漿,下堵為傳統磉仔石平砌(五紋),上堵為磚砌外抹灰漿。 |
|||||||
應重點維護之事項 | 本幢洋樓立面五座拱圈線腳優美,後期增建的攑頭,會遮蔽五腳基洋樓立面,建議於修繕時拆除或改善,另一二樓間樓板已改為鋼筋混凝造,但無明顯樑柱痕跡,請注意結構之安全性。內部包含一樓廳門上方有「古榮衍派」泥塑堂號;二樓廳門上方有「永昌堂」書卷泥塑。與為防盜增加的輪錢門、鑄鐵窗,應妥善保存維護。 | |||||||
附近景觀 | 位於金沙鎮東蕭聚落南隅,前方為空地,右方為空地,左方為歷史建築蕭顯傳洋樓,後方為鋼筋混凝土造二樓民宅與空地。 | |||||||
備 註 | ||||||||
資料來源 | 文化部文化資產局 |
2015/03/11 資料更新
粉絲專頁
北雁南飛-金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