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日的金門麥田,總是充滿生氣,經過春神之手的輕撫,天地萬物漸漸從冬日的沉睡中清醒,譜出自己的旋律,舞出自己獨有的韻律。
小巢豆(Vicia hirsuta (L.) SF Gray)最早是以綠肥與飼料的身分被帶進金門,適應了島嶼的風土後,成為土地的一部分,以自己的方式滋養金門。
春日的金門麥田中,常常可以看見它纖細的身影。
不像同樣遠渡重洋來到金門的同屬植物野碗豆(大巢菜、救荒野碗豆)有色彩鮮明的紫色花朵,小巢豆只有嬌小的白色花朵告訴人們,它也擁有豆科植物獨有的蝶形花。
果實雖然小,卻也是如假包換的莢果,豆科植物的註冊標記。
小巢豆與野碗豆(大巢菜、救荒野碗豆)都是有卷鬚的,這些由小葉特化而來的捲鬚,是它們向上攀爬或是向外拓展的工具,它們就像一隻隻小手,緊緊抓住所有能抓住的東西前進。
卷鬚,纏繞迴旋。
這是屬於小巢豆的生命之舞,春日裡與白色小花,共同舞在這個遠到看不到故鄉的東亞小島上。
不知是不是傳承了故鄉的北國記憶,金門的小巢豆在低溫時會變成鮮豔的紅色。
有些記憶是被深深地刻在體內的DNA中,很多時候不是不表現,而是適當的時機未到,所以蟄伏在身體的某個角落,靜靜等待。
金門植物基本資料 |
||||||||
中 名 | 小巢豆 | |||||||
學 名 | Vicia hirsuta (L.) SF Gray | 科 名 | 豆科 | |||||
別 名 | 小巢菜(本草綱目、廣群芳譜)、雀野豆、翹搖(本草綱目拾遺)、薇(植物名實圖考)、苕(詩經)、硬毛果野豌豆(中國主要植物圖說·豆科) | |||||||
金門分布 | 見於山坡之林緣及山溝與廢耕地《金門植物誌》 | |||||||
全球分布 | 產陝西、甘肅、青海、華東、華中、廣東、廣西及西南等地。 生於海拔200-1900米山溝、河灘、田邊或路旁草叢。 華西、華南至海南島,北美、北歐、俄羅斯、日本、朝鮮亦有。 模式標本採自歐洲。 | |||||||
性 狀 | 一年生草本,高15-90 (-120) 厘米,攀援或蔓生。 莖細柔有棱,近無毛。 偶數羽狀複葉末端卷鬚分支;托葉線形,基部有2-3裂齒;小葉4-8對,線形或狹長圓形,長0.5-1.5厘米,寬0.1-0.3厘米,先端平截,具短尖頭,基部漸狹,無毛。 總狀花序明顯短於葉;花萼鐘形,萼齒披針形,長約0.2厘米;花2-4 (-7) 密集於花序軸頂端,花甚小,僅長0.3-0.5厘米;花冠白色、淡藍青色或紫白色,稀粉紅色,旗瓣橢圓形,長約0.3厘米,先端平截有凹,翼瓣近勺形,與旗瓣近等長,龍骨瓣較短;子房無柄,密被褐色長硬毛,胚珠2,花柱上部四周被毛。 莢果長圓菱形,長0.5-1厘米,寬0.2-0.5厘米,表皮密被棕褐色長硬毛;種子2,扁圓形,直徑0.15-0.25厘米,兩面凸出,種臍長相當於種子圓周的1/3。 花果期2-7月。 | |||||||
用途/解說 | 本種為綠肥及飼料,牲畜喜食。 全草入藥,有活血、平胃、明目、消炎等功效。 | |||||||
資料來源 | 中國植物誌 第42(2)卷 |
粉絲專頁
北雁南飛-金門
文章標籤
全站熱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