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過一個月就是農曆四月十二日,也是金門迎城隍的日子。突然發現去年寫的系列文章只寫了前導隊伍與城隍儀仗還有外來宮廟與陣頭表演,關於後浦本地陣頭隊伍的文章竟然都還停留在草稿階段,這幾天趕緊來的大清倉,免得到時又跟今年的搞混在一起。
去年的值年門境是南門境,依照金門迎城隍的傳統,每年依照東西南北順序,值年的要走最後。去年值年的是南門境,所以南門最後,所以順序就成為北門、東門、西門、南門。
浯島城隍遶境的路線每年也都會不同,西門或北門值年時會先往南門境開始,然後依序經過東門境、西門境、北門境,最後回到浯島城隍廟。東門或南門值年時會先往西門境,然後經過北門境、東門境、南門境,最後回到浯島城隍廟。
今年北門的隊伍第一個出發,走到自己門境的主要宮廟北鎮廟時當然會好好Show一下。
每個門境的隊伍開頭都是頭旗組,裡面有繡上境主神明的頭旗與托燈、了亞(大鑼)與旗隊。北門的境主神明是玄天上帝,頭旗跟托燈上都可以看見祂的名號。
接著出場的三太子的神輦與神偶。
金門後浦老城區北門境的大宮廟不多,只有一個北鎮廟。但因為主事者在推廣金門傳統廟會陣頭文化上不遺餘力,所以雖然自己的神尊不多,但從外地一起來鬥鬧熱的宮廟神明特別多。
首先出現的是以開浯恩主為主神的夏興孚濟廟隊伍。
接著是新市忠義廟。
忠義廟的隊伍裡可以看見太子爺們與神將的神偶。
神偶後出現的是主神關聖帝君的神輦。
金門傳統的神輦都是硬貫,像這樣以有彈性的木頭當轎貫的軟貫神輦以前不多見,但這幾年有越來越多的趨勢。
新市忠義廟後出現的是賢聚泰安宮隊伍。
隊伍中可以看見乩身以及廣澤尊王神輦。
像這種神明直接見天而無輦頂的稱為武輦,多是神性比較剛烈的神明乘坐。
賢聚泰安宮廣澤尊王神輦拜廟。
原本跟著北鎮廟三上帝乩身的賢聚泰安宮廣澤尊王與金府王爺乩身此時回到自己所屬隊伍繼續繞境。
然後是浯坑北極殿的隊伍。
浯坑北極殿主奉玄天上帝,依序出現的是頭旗、五方旗、開路鼓與神輦。
浯坑北極殿玄天上帝神輦拜廟。
來自烈嶼南塘真武廟的隊伍。這是頭旗與五方旗。
太子團。
太子輦與玄天上帝神輦。
外地助陣的宮廟走完了,接下來就是北門自己的香陣隊伍。
首先是化妝車出場。
化妝車到來的同時,十二婆姐陣也在北鎮廟前演陣。
後面的化妝車繼續往前。
然後是漢武館的獅陣。
獅陣表現了高超的演陣技巧。
雄鎮堂的范謝兩將軍神偶。
接著原本在廟前迎接各路神明的北鎮廟三上帝乩身也走入隊伍。
後面是保生大帝神輦。
接著是昊天民俗藝陣團的官將首。
昊天民俗藝陣團官將首在廟前廣場演陣。
在這同時,北鎮廟的神尊陸續進場。
乩身拜廟。
玄天上帝神輦。
粉閣這時也先到了,在一旁等神輦聚集。
四尊神偶出場,今年沒有龜將軍跟蛇將軍。
北鎮廟的神尊們城著神輦在廟埕上起舞。
「北鎮廟」可以說是北門唯一的大廟,境主神明是「玄天上帝」,其他神明有「保生大帝」三尊、「廠官公」、「康趙二元帥」、「中壇元帥」等。迎城隍時幾乎廟中所有神明都出動,所以神明輦轎的數量很多。
最後進場的是「大纛」。
北門的香陣隊伍一向陽剛氣味濃厚,所以每次大纛出現就可以看見一群精壯漢子們在那裡比臂力,看誰能單手把大纛舉起來。
去年舉的最漂亮的是這位大哥。
等到眾神之舞結束後,東門的陣旗也到了,代表東門香陣隊伍即將到來,另一個階段的遶境活動即將開始。北門香陣隊伍也在粉閣壓隊的情況下繼續繞境行程。
2015四月十二日金門迎城隍系列文章
四月十二人看人-2015四月十二日金門迎城隍前導隊伍與城隍儀仗篇 [國家重要民俗]
人神共來迓城隍-2015四月十二日金門迎城隍外來宮廟與陣頭表演篇 [國家重要民俗]
諸天神佛鬥鬧熱-2015四月十二日金門迎城隍北門香陣篇[國家重要民俗]
扶老攜幼迎城隍-2015四月十二日金門迎城隍東門香陣篇[國家重要民俗]
長長人龍迎城隍-2015四月十二日金門迎城隍西門香陣篇[國家重要民俗]
人神同歡迎城隍-2015四月十二日金門迎城隍南門香陣篇[國家重要民俗]
相關文章
金門縣文化資產基本資料 |
||||||||||
名 稱 | 金門迎城隍 | |||||||||
類 別 | 民俗及有關文物 | 等 級 | 重要民俗及有關文物 | 種 類 | 信仰 | |||||
其他別名 | 四月十二日迎城隍 | |||||||||
所在地 | 金門縣 金城鎮 | |||||||||
舉行時間 | 農曆4月12日 | 辦理週期 | 每年 | 所屬族群 | 漢民族 | |||||
活動規模 | 全島參與 | 主辦單位 | 金門浯島城隍廟管理委員會 | |||||||
法令依據 | 文化資產保存法第59條、傳統藝術民俗及有關文物登錄指定及廢止審查辦法第3條、第5條及第6條。 | |||||||||
公告日期 | 2013/10/04 | 公告文號 | 文資局傳字第10220115721號 | |||||||
評定基準 | 風俗習慣之歷史傳承與內容顯現人民生活文化典型特色者 人民歲時重要風俗、信仰、節慶等儀式,顯示藝能特色者 民俗藝能之發生與變遷,其構成上具有地方特色,且影響人民生活者 |
|||||||||
登錄理由 |
一、從收契子錢、送頭與掛水牌、送佛帖等,直到熱烈盛大的迎城隍遶境,所有祭典環節皆立基於轄境居民的生活之上,祭典內涵充分顯現金門民眾的生活文化特色。符合傳統藝術民俗及有關文物登錄指定及廢止審查辦法第3條第2款第1目:「風俗習慣之歷史傳承與內容顯現人民生活文化典型特色者」之指定基準。 二、迎城隍的遶境隊伍組成,皆為地方居民自發性籌組傳習而成,例如輦轎、藝閣、人力蜈蚣座、打花草、神將等,展現在地閩南文化之藝能特色。符合傳統藝術民俗及有關文物登錄指定及廢止審查辦法第3條第2款第2目:「人民歲時重要風俗、信仰、節慶等儀式,顯示藝能特色者」之指定基準。 三、從遶境陣頭的排練組成、沿途香案迎接參與,以及眾多隨香隊伍,顯現地方傳統文化特色及居民向心力。符合傳統藝術民俗及有關文物登錄指定及廢止審查辦法第3條第2款第3目:「民俗藝能之發生與變遷,其構成上具有地方特色,且影響人民生活者」之指定基準。表現地域風貌或民間藝術特色者。 |
|||||||||
歷史源流 |
清朝康熙十九年(西元1680年)曾設鎮總兵署於明朝建立的金門千戶所城,後又將總兵署移至後浦,並於農曆四月十二日將城隍爺分火到後浦奉祀,此後即以農曆四月十二日作為後浦城隍爺生日。由此並衍生出目前年年熱鬧舉行的四月十二迎城隍。根據〈古地城隍重建落成志〉及地方耆老的說法,由於金門鎮總兵署移駐後浦,城隍爺和城隍廟也就遷治到後浦,這就是浯島城隍廟以四月十二日為廟慶的背景。 迎城隍活動過去是每年一次「小迎」,神輦遶於城區四境,還有每三至五年一次「大迎」,遶行於今金城鎮大部分及金寧鄉少部分村里。民國四十年代之後,則只有小迎而未曾舉行過大迎了,後演變為全島性的宗教活動。 浯島城隍廟肇建於清康熙年間;清嘉慶十六年,因廟貌久圮,金門鎮的左營遊擊文應舉曾倡議重建。浯島城隍廟內祀浯島城隍,浯島城隍爺的爵號為「顯佑伯」,封號淵源於明初;從屬神有解冤公、文武判官、財帛、福德、採訪、衡文、功德、速報等司及范謝二將軍,馬軍爺神像。「四月十二日」相傳是清朝年間,城隍爺由「舊金城」分爐到「金城」(後浦)的「遷治」紀念日。 |
|||||||||
儀式過程 | 迎城隍的活動,稱為出巡。城隍出巡時,金鼓鞭炮震耳,正神端拱於輦上,餘神馳輦擁進;旌旆飛揚,民樂吹打;粉閣、陣頭等遊藝團體浩浩盪盪;家家置几案,戶戶焚香楮,城區四境喧騰。 | |||||||||
重要特徵 | 迎城隍的遶境隊伍組成,皆為地方居民自發性籌組傳習而成,例如輦轎、藝閣、人力蜈蚣座、打花草、神將等,展現在地閩南文化之藝能特色。 | |||||||||
備 註 | ||||||||||
資料來源 | 文化部文化資產局 |
粉絲專頁
北雁南飛-金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