碉堡與寺廟,看起來毫不相干的存在,在戰地金門上,奇妙地合體了。
那是一個砲彈會從頭頂呼嘯而過的年代,沒有人知道下一發砲彈會不會落在自己的頭上,再加上「保存戰力於地下,發揚火力於地上」的戰術目標,人們在金門地表下興建了許多坑道,「安岐民防坑道」就是其中之一。
根據文化部臺灣社區通網站安岐社區發展協會網頁上的資料,安岐民防坑道建於1979年,與著名景點金城民防坑道是同一時期的建築,都是以水泥興建的坑道。
曾幾何時,這個守護安岐居民的坑道逐漸被人們忘記了,出口幾乎完全被雜草覆蓋。
從外表來看,這個安岐民防坑道的北端出口看起來就是一間普通寺廟,但階梯最下方的開孔卻彰顯了它的與眾不同。
走進廟裡,眼前是一副荒廢小廟的光景,沒有人會想到,這不是一間真的廟。
供桌上看不見鳥鳥的香煙,也沒有信眾曾經在此祈願的痕跡,只有一堆亂草,不知從哪裡被堆積在這裡。
身影模糊的神尊看似土地公,這麼多年過去了,衣衫紋彩褪盡,連面目都模糊不清。
灰泥的菩薩,終究是過不了時光涓滴匯集而成的大江,到最後也是自身難保。
當砲彈的身影成為一種遙遠的記憶,守護者們也漸漸失去舞台。
偽裝的寺廟在時光裡風化了,外露的鋼筋是無法挽回的逝去容顏。
改變的,不是只有偽裝寺廟,碉堡周圍的地景也發生劇變,原本是邊陲的聚落外圍,開始長出一棟棟的新式房舍。
硝煙味淡了,曾經守護人們生命的坑道碉堡被人遺忘,在這個瞬息萬變的時代裡,人們是否找到了一個能讓身心安傾的所在?
金門縣戰地史蹟基本資料 |
||||||||
名 稱 | 安岐民防坑道北端出口偽裝寺廟 | |||||||
位 置 | 頂林路往古寧頭方向路邊,安岐84-1號前。 | |||||||
軍事類型 | 軍事設施 | |||||||
類 型 | 戰備工事 | 次類型 | 坑道 | |||||
用 途 | 民防坑道 | |||||||
創建年代 | 1979年 | |||||||
歷史沿革 | ||||||||
尺寸大小 | 坑道長407公尺,為金門最短的坑道 | |||||||
材 質 | 混凝土構築 | |||||||
興建者 | ||||||||
外觀特徵 | 外觀偽裝成寺廟 | |||||||
內部特徵 | ||||||||
附近景觀 | ||||||||
現 況 | 荒廢中 | |||||||
備 註 | 金門地下坑道興建始於西元1968年,當時為強化民防組訓工作,以既有的碉堡和防空洞作基礎,增建地下坑道連接貫通,以達「保存戰力於地下,發揚火力於地上」的戰術目標。早期坑道以土坑道為主,從民國1970~1984年這段期間才開始用水泥來興建,為金門坑道興建的全盛時期,除了地位重要的金城坑道,同一時期接續又整建規劃了多條的地下坑道,包括瓊林、賢厝、安岐、頂堡、昔果山、后湖、山外、成功、斗門、沙美、陽宅、內洋、上林、雙口等處坑道。 安歧坑道建於民國68年,坑道長407公尺,為金門最短的坑道,它是從瓊安路的偽裝商店開始往山灶方向興建,經過周氏家廟後方再穿過頂林路再往古寧頭方向,終點在84-1號偽裝廟宇為止。 | |||||||
資料來源 | 文化部臺灣社區通網站安岐社區發展協會網頁 |
粉絲專頁
北雁南飛-金門
文章標籤
全站熱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