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像我這樣的旅人來說,所謂的「沙美老街」到底範圍到哪裡,其實是很難搞清楚的一件事。
理由很簡單,因為整個沙美地區實在是太多古厝了,無論走到哪裡都是傳統的閩南紅磚建築,彷彿每一棟房子都是古蹟,每一條路都是老街。
《金沙鎮志》中的沙尾(美)老街指的是今日信義街與仁愛街,街道狹窄,寬僅公尺餘。有趣的是,目前金門縣政府所公告在沙美的古蹟與歷史建築沒有一項是在這個範圍之內。
整個沙美文化資產最密集的區域就是「巷下」這個甲頭了,就算是本來不知道的人走到這裡,也能感受到其中的盎然古風。
這個範圍中目前沒有指定的古蹟,不過卻同時擁有張氏洋樓、張氏古厝(沙美101號)、張氏古厝(沙美102號)與沙美111號的張氏古厝等歷史建築。分開看每一棟或許讓人無法理解登錄的原因,但看見它們集合在一起所散發出的傳統紅磚建築溫潤之美,你會同意,這裡是一個滿溢閩南文化的歷史場域,在這個瞬息萬變的時代裡絕對需要被好好的保存下來。
在沙美被登錄為歷史建築的三棟張氏古厝中,涵蓋沙美111號與111-1號的這一棟,給人的感覺是最親切的。沒有太過華麗的裝飾,也沒有太過頹廢的屋況,它就像是每個人老家鄉下的那一棟古厝,適如其分地等待人們的歸來。
張氏古厝,留下來了,在「巷下」這個甲頭裡,等待每顆漂泊的心歸來。
------------------------------------
2。從文化部文化資產局網站的平面圖上,可以看出張氏古厝是由沙美111號與111-1號所組成。
3。沙美111號是一棟「三蓋廊」,是一種由一落四櫸變化而來的建築形式,是把原本在外側的櫸頭相連起來,形成一個內凹的空間,上方加蓋屋頂。
4。凹入的部位稱為「塌壽」,是整個建築的正面,常常會有精美的裝飾,不過張氏洋樓只有在右側鏡面堵上寫有「一九六O年留念」。
6。溫潤的紅磚色調正是閩南傳統建築最迷人的地方,尤其是對從台灣人來說,這種色調感覺起來特別親切。
9。護龍厝似乎已經久無人居住,槭葉牽牛(番仔藤)已經爬上牆頭。
10。「疊樓」是一種建築立體空間的擴充形式,增建二樓以上的高度來增加使用面積。
11。在《安定的家園-金門民宅宗祠寺廟》中把這個疊樓歸類在洋樓當中是值得商榷的,畢竟上面沒有太多的外來建築語彙在上面。
12。護龍的磚牆在時光淬煉後顯現出色彩的變化,十分讓人著迷。
金門縣文化資產基本資料 |
||||||||
名 稱 | 張氏古厝 | |||||||
地 址 | 金門縣金沙鎮汶沙里沙美111、111-1號 | |||||||
類 別 | 歷史建築 | 種 類 | 宅第 | |||||
法令依據 | 文化資產保存法 | |||||||
公告日期 | 2003/12/01 | 公告文號 | 府教社字第0920057150號 | |||||
評定基準 | 表現地域風貌或民間藝術特色者 | |||||||
登錄理由 | 表現地域風貌或民間藝術特色者 | |||||||
創建年代 | 清代不確定時期 | |||||||
歷史沿革 | 屋舎竣工後為同宗多家共同居住使用。八二三炮戰前國軍駐紮,在戰役時曾被槍械彈藥擊中,牆身有多處彈孔。蔡玉羨女士之夫曾對屋舍進行整修,1960年度曾補助修復。現閒置。 | |||||||
外觀特徵 |
三蓋廊+左護龍(護龍後方疊樓),外表無特殊裝飾。 |
|||||||
附近景觀 | 建築前有一埕與左側沙美111-1號連為一小型建築群。右後方為金門歷史建築張氏古厝(沙美101號),正後方為金門歷史建築張氏洋樓。 | |||||||
備 註 | ||||||||
資料來源 | 文化部文化資產局 |
◎ 四度空間建築體 - 金門沙美張氏古厝(沙美101號) [歷史建築]
點圖按讚得到最新訊息
北雁南飛-金門
在較大的地圖上查看金門沙美張氏古厝[歷史建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