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棟金門洋樓都是一個飛黃騰達的紀念碑,當量體碩大且裝飾華麗的洋樓建造好之後,主人家那種傲視群雄的意氣風發,讓人心看了非常嚮往。幾乎每棟洋樓後面也都有故事,有的故事燦爛輝煌,有的故事卻讓人低迴不已,各自的悲歡離合各自上演。
在金門的西園聚落裡有這麼一棟洋樓,潔淨純白的外表讓人印象深刻。
走近一看,你會發現他的柱子其實已經佈滿裂縫,在某些地方更可以看見滴落的白色油漆。
這棟洋樓的興建者叫「黃樓」,人們以「黃樓洋樓」之名把它登錄為金門縣的歷史建築。
與金門其它同時期的洋樓相比,黃樓洋樓的建築裝飾算是少的,整個建築外觀幾乎看不見繁複的泥塑或是華麗的日本面磚。
一樓外廊柱子頂端的泥塑鰲魚是僅存的裝飾。
不過它碩大的建築量體,自然而然就有一種寬宏的氣勢,讓人感受到主人家曾有的意氣風發。
這棟洋樓建於1929年,主人黃樓在新加坡經商致富後返鄉籌備建造事宜,興建期間曾多次往來僑居地與故鄉之間,直到1931年完工。1937年,屋主攜妻帶子返鄉定居,兩年後病逝。長子黃石頭返回新加坡謀生,後來失聯。黃樓的妻子李牽與媳婦住在洋樓中,在1941年為增添人丁,收養了鄰村官澳人楊忠速的次女。
2004年,黃樓洋樓與許多具有保存價值的文化資產都被金門縣政府登錄為歷史建築,是西園全村唯一的歷史建築,但在文化部文化資產局的網站資料上,因為被軍隊佔用了將近40年,當時的洋樓已經呈現荒廢狀態,後院甚至成為養羊的地方。
整修過後,洋樓外觀幾乎看不到軍隊所留下的痕跡,只剩旁邊大樹下的防空洞提醒人們這一段逐漸被人淡忘的過往。
曾經有一段很長的時間,黃樓洋樓被重修時搭見的鷹架所包圍。如今鷹架拆除了,洋樓的美麗才完整地被人們再見。
只是五腳基的迴廊下依舊無人聲。
不預期來訪的旅人從這個寂靜的迴廊下可以遠望同樣寂靜的村莊。
風華再現的洋樓,重新成為人們注意的焦點,也連結起島嶼20世紀以來的事件,成為金門僑鄉、戰役與閩南文化揉合而成的文化見證。
金門縣文化資產基本資料 |
||||||||
名 稱 | 黃樓洋樓 | |||||||
地 址 | 金門縣 金沙鎮西園里西園151號 | |||||||
類 別 | 歷史建築 | 種 類 | 宅第 | |||||
法令依據 | 文化資產保存法 | |||||||
公告日期 | 2004/12/16 | 公告文號 | 府文藝字第0930033435號 | |||||
評定基準 | 具歷史文化價值者 表現地域風貌或民間藝術特色者 其他具歷史建築價值者 |
|||||||
登錄理由 | 1.表現地域風貌或民間藝術特色者 2.具稀少性不易再現者 3.具有建築上之意義有再利用價 |
|||||||
創建年代 | 西元 1929 年 | |||||||
屋主生平 | 黃樓早年於新加坡經營貿易商行致富,民國十八年(1929年)返回故鄉西園籌備興建洋樓事宜,民國二十年(1931年)竣工,且為西園村唯一的洋樓建築,興建期間屋主曾多次往返新加坡與金門。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屋主與妻子李牽及長子黃石頭返鄉定居,民國二十八年(1939年)屋主黃樓病逝,其子返回新加坡謀生(自此失聯),留下母親及妻子。民國三十年(1941年)黃樓妻子李牽為增添人丁,收養鄰村官澳人士楊忠速次女。 | |||||||
歷史沿革 | 民國十八年(1929年)屋主返鄉籌備興建事宜,民國二十年(1931年)竣工,為西園村唯一的洋樓建築。 民國三十八年(1949年)建築被國軍佔用做為營指揮所,並將可利用大門及房門板全數拆除做為構築碉堡建材。 民國四十七年(1958年)國軍為躲避中共砲火,於建物內挖掘防空洞。 民國七十五年(1986年)國軍歸還建物,幾經破壞建物目前毀損程度相當嚴重,洋樓後排建築成了附近親戚養殖羊羣場所。 |
|||||||
外觀特徵 | 花崗石柱上有抺灰泥塑裝飾,側面山牆有圓窗,外廊鐡窗與建築相亙搭配。 | |||||||
室內特徵 | 中西合併格局 | |||||||
構 造 | 五腳基二樓洋樓(二導水),屋後增建廚房建築外環繞圍牆。 硬山擱檁承重牆構造系統。 |
|||||||
材 料 | 建築正面:抺灰 建築側面:上緣抺灰,下緣花崗石石磉平條砌(七紋) |
|||||||
附近景觀 | 建築前方有倒塌建築,建築右側有一居民自行挖掘防空洞,建築後方緊鄰馬路,建築左側及屋埕長出大量雜木林。 | |||||||
備 註 | ||||||||
資料來源 | 文化部文化資產局 |
粉絲專頁
北雁南飛-金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