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門古官道後浦路(賣菜路,蔬菜古道)金山池

金門空中大學前有一汪泓水,倒映著綠樹青山,在金城鎮公所這兩年的疏濬美化下,成就了一幅美麗風景,然而卻少有人注意到,這個被稱為「金山池」的湖沼之前的行政區劃分是屬於一個現在已經不存在的行政區,而且疊翠環抱之下的含煙水面上有一則流傳許久的金門風水傳說。

「金山鄉」,一個提起就讓人想起溫泉、番薯與鴨肉的的台灣本島北部濱海鄉鎮。但「金山」這個鄉名卻曾經不是這個北海岸鄉鎮所獨有,在海峽相隔的金門島上,也有一個「金山鄉」,與「台北縣金山鄉」相同的是,「金門縣金山鄉」也是個濱海的鄉鎮。

1300

民國四年(1915)金門設縣之後,金門行政區域曾經經過幾次調整。民國廿五年(1936)實施分區設署制度,幾經變革,民國三十九年(1950),金門進入軍管區行政公署時期,金門縣地區行政區域沿用先前民政處時期以「區」為單位 的作法,將金門全境分為三個民政處,下轄九個區。隔年(1951)七月區域調整,設金城、金寧、金湖、金沙、烈嶼五區,同年十二月再多分區「金山」一區,轄有舊金城區,這是「金山」一詞首次出現於金門地區行政區。四十二年(1953)恢復縣制,各區改為鄉鎮,並增設金瓊鄉,於是金門縣下轄有金城鎮、金山鄉、金寧鄉、金瓊鄉、金湖鎮、金沙鎮、烈嶼鄉,四十三年(1954)設鄉的莆田縣烏坵鄉則被金門縣政府代管。直到五十四年(1965)九月,金山鄉與金瓊鄉兩鄉被裁撤,形成如今金門縣下轄三鎮二鄉代管烏坵鄉的行政體系。所以在民國四十三年到五十四年之間,金門島上是存在「金山鄉」這個行政區的。

金門古官道後浦路(賣菜路,蔬菜古道)金山池

「金山池」所在地昔日為「金山鄉」轄區,原本是一片鹽田,但因前人毀壞海堤導致海水灌入,形成一片汪洋。這個水池對金城與賢厝到水頭一帶的交通影響非常大,所以民國四十六年(1956)年金山鄉公所發動民伕在裡面築起一道堤岸,所圍起的水面便稱為「金山池」。如今所見的「金山池」水漫範圍比起以前已經小許多了,現在金門空中大學的土地以前也是「金山池」的範圍。

民國九十八年,金城鎮公所將「金山池」附近環境美化,作為居民休閒的場所,並且在池畔放了一塊中英對照的說明牌。

金門古官道後浦路(賣菜路,蔬菜古道)金山池

說明牌文字如下:

金山池

金山池於民國四十六年築起圍成湖,截存圳仔溝水流。圳仔溝發源於金門城北門境,經古崗,流過古區,官路邊,賢(此處漏「厝」字)東側,流入金山池,與南洋海,金廈海峽相連。沿途景觀秀麗,生態環境豐富。為維護金山池生態資源,於民國九十八年二月進行疏濬等周邊美化,以提供居民另一個休憩場所。

可惜,這塊說明牌上有漏字,竟然把金山池所在地的「賢厝」漏寫一個「厝」.......

金門古官道後浦路(賣菜路,蔬菜古道)金山池

「金山池」盡頭遠處的低山為「山前山」,又名「石獅山」,也稱「睏牛山」,雖然海拔高度僅40公尺,相傳是風水寶地,地理稱為「獅披鐵甲」,金門地方有「楊康好退不退」的傳說,以下摘錄王建成老師所著「楊康好退不退」一文:

金門民間就流傳著許多有關風水之說的奇聞軼事,其中一則會元好進不進,楊康好退不退的故事就發生在金城鎮前山前村的睏牛山,睏牛山又稱石獅山。   

據傳明朝時候有一位官居一品的興寧侯楊康為尋找百年之後的牛眠之所,聽說金門是塊寶地,風水吉穴很多,就親自遠從內地來到金門一探究竟,當船隻一入浯江溪口的南門海時,遠眺睏牛山林木蓊鬱,形勢天成,隨行的地理師很斷定的說:「周環曲繞,氣勢非凡,兜鍪仰望,頗具將相王侯之姿也。侯爺洪福,得此佳境,必然發甲連丁,累世簪纓,子孫昌熾,真是難得的寶地啊!天縱靈台,為侯爺所,可喜可賀。」興寧侯楊康也很中意的問說:「果真如此,是何穴位,得無偏闕?」地理師見浯江溪口處處皆有鱟魚濡濘進退,便神閒氣定的向侯爺指劃著說:「兜鍪威武,此鱟穴也,可惜,可惜。」興寧侯很詫異的以為是自己怠慢了地理師就疑惑地問說:「既為難得寶山,先生為何連稱可惜,莫非本侯爺對先生不周,抑有不敬之處?」地理師戒慎地說:「非也,非也,侯爺仁德寬厚,以禮待我,以義臨我,小民感恩不盡,豈有不周之理?實為此穴好雖好,然鱟入山頭,石關相逼,一逢燥火陰涸,鱟魚斃命,則恐為不發之穴。」興寧侯為尋佳山好水,大江南北跋涉多年,好不容易得此寶地,所以不捨且詫異的問說:「可有解否?先生教我。」地理師睜了睜眼然後閉合著眼瞼說:「解是有解,據說此山謂之睏牛山,此水謂之浯江水,侯爺若能發浯江之水,以繞牛山之下,則鱟魚仰得山靈之蔭,俯濡活腴之水,必然大有昌進。只惜眼前山下鹽田一片,鹽戶麇集,如何是好?」興寧侯皺了皺眉頭沉思了一會然後說:「我以貲財,厚遣鹽戶,使之另謀他業,則鹽田為我有,浯水為我流,豈不善哉?」地理師說:「若能如此,是天鑑侯爺,侯爺之福無疆,可喜!可賀!可喜!可賀!」自是興寧侯楊康便返回內地,以厚價購得睏牛山下的鹽田一片,並且發兵決堤灌水,使得浯江口外的海水直灌睏牛山下,從此鹽戶十數家許姓人家便搬離了他們幾代辛苦經營的家園,鹽戶所居處的聚落謂之鹽田尾,自此也就成為金門人口耳相傳但永遠也看不到的廢墟了。.....話說楊康得到了這塊寶地以後,便將之作為他與夫人百年之後的地下佳城,但是狀如兜鍪的鱟穴一點也沒有發揮到地靈人傑的預期效果,反而楊家的人丁更加的凋零了,以致於到最後都找不到人丁來掃墓了,因為每次楊家的人來掃墓,凡是整理過墳墓以後,楊家的人丁就會有所損失,家道也就益行的凋謝了,後來只好把掃墓的工作託付給湖尾村的楊姓族人來祭掃。約在民國九十年之間,金門的董楊宗親會理事長董國興先生有意整修並美化興寧侯楊康的塋地,曾經運來了大批的石材到墳地,聽說凡整理過興寧侯楊康瑩地的人,都會犯煞而受到傷害,董楊宗親會只好作罷。被地理師斷定為吉祥寶地的鱟穴怎會變得如此不堪呢?有一群對堪輿頗有研究的地理師知道這件事以後就來重堪鱟穴的風水,他們都異口同聲的說這理確實是一塊極佳的風水寶地,但此處不是鱟穴,而是燈火穴,楊康決堤發水淹媳了火苗,所以人丁不興,家道中落,其敗在庸師,而不在穴地,倘當日楊康不決鹽田尾之堤,且浯江的外水不來,那麼燈火就不會被水熄,倘當日楊康能將塋地向後退一退,也不會發生如此不堪的後果,這就是當地的俗諺:「楊康好退不退。」一語的由來。

(出處:金門日報2007/10/3 http://www.kmdn.gov.tw/ch/News_NewsContent.aspx?NewsID=45610) 

金門古官道後浦路(賣菜路,蔬菜古道)金山池

金城鎮公所規劃設計的「金山池暨周邊環境景觀改造計畫」工程已經完工,除了進行金山池浚深整治暨周邊環境景觀改造計畫外,也將池畔被稱為「賣菜路」或「蔬菜古道」的古官道後浦支線鋪面做了改善,加上池畔的「圳仔溝公共藝術牆」,讓這個區域變成了一個充滿人文特色的景點,成為人們遊客尋幽訪勝、運動健身的好去處。這個地方距離金城市區與水試所都不遠,從金城經空中大學到水頭也都會經過,有機會不妨來這裡走一趟。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北雁南飛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