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說四月十二迎城隍的主角是浯島城隍爺,但是金門一些重要的神明在這一天都會接受金門浯島城隍爺的邀請,一起到後浦「作客」觀禮,尤其是金門開發之神-開浯恩主牧馬侯,更是全金門除了浯島城隍爺之外,最受金門人尊崇的神明。在四月初九時,主事者在迎請後浦四境境主及蘇府四王爺、關帝爺、厲王爺、水仙禹帝之後,會一起到庵前的「豐蓮山牧馬侯祠」迎請被稱為「恩主公」的開浯恩主。也因此在浯島城隍繞境巡安的隊伍中,第一頂出現的神轎就是開浯恩主牧馬侯的神轎。

緊接在後的是「後浦武廟」的「關聖帝君」,「後浦武廟」與「浯島城隍廟」同時位處西門境,近在咫尺,也都是全金門人崇敬的神明,清朝的地方官每個月初一十五都會到這兩座廟捻香祝禱,關係如此密切的兩位神明在其中一位繞境巡安時,另一位當然是義不容辭的要一起出巡。第二頂出現的神轎就是這位地位崇高,神像大到進出神轎時要拆轎頂才進得去的「關聖帝君」。

接在「關聖帝君」後面出現的是大陸「石獅市南音藝術家協會群芳樂府」,「南音」就是「南樂」、「南曲」、「南管」,曲風古樸典雅、音韻細膩,充滿清淡閒適的風格,使用的樂器有南管琵琶、三弦、洞簫、二弦、響盞、四塊 叫鑼、雙鐘、品蕭(橫笛)、 噯仔(小嗩吶)等,因曾在乾隆皇帝前演奏,而有「御前清音」的雅號 ,是一種廣泛在閩南語區域流傳的音樂。

照順序來看,這個南管樂團是不該這麼早出現的,應該要等到浯島城隍廟的文武判官出場後才輪到他們,現在這一段出現的應該是來作客的各路神明。

「御前清音」後出現的是「昭德宮蘇府四王爺」,「昭德宮」就是金門縣商會樓上的廟,本來是清代營兵在內較場建立的「觀德堂」,裡面崇拜蘇、邱、梁、秦、蔡五位王爺,統稱「蘇府王爺」,後來營兵移防鹿港時請走了蘇王爺,在鹿港蓋了「金門館」,留守的邱、梁、秦、蔡四位王爺則被稱為「蘇府四千歲」。「蘇府四千歲」是後浦四境的共同信仰的神明,浯島城隍爺巡安當然也要請祂們來作客。

再來出現的是「媽祖會香陣」,這次金門天后宮出的是「蓮花大鼓陣」,身穿桃紅古裝的婆婆媽媽們用寶傘跟鈸擺出來的陣,真可以用「賞心悅目」來形容,不過這群娘子軍也真是厲害,大太陽下竟然都能走完全程。

代表「金門縣天后宮」的「媽祖會香陣」出現過後,來作客神明都亮過相了,再來出現的就是浯島城隍爺自己的陣仗了。首先出現的是「旗牌執事、瓜鍻」,這些身穿清勇服飾的人舉著寫有「浯島城隍」及「敕封顯祐伯」的執事牌跟瓜鎚來為城隍爺開路。

然後出現的是「董牌爺」,祂們是浯島城隍爺的隨從,掌管內勤。巡安行列中高大的「董牌爺」由「董牌爺會」的人負責操弄,踩著穩健的步伐為浯島城隍爺做前導。

「文武判官」是城隍爺的得力助手,也是城隍爺部署的八爺中排行第一與第二的角色。文判官手拿功過簿,負責考察善惡。武判官手持金鎚,負責鏟奸鋤惡。祂們出現前會有大旗前引,負責操作神像的是身穿黑領白衣,著黑褲白鞋,肩戴綬帶的「文武判盟會」。

這一群小女生最前面的兩個舉著托燈,在她們中間的人推著寶傘,然後是幾個提花籃的小女生,再後面有的提宮燈,有的提香爐,一起在行伍中前進。照原本的順序來看,這時候應該出現的是剛才提早出現的南管樂團,再來應該是「香燈」,不過香燈陣為什麼出現花籃呢?難道是把等一下要出現的「天女散花」合併進來了嗎?「天女散花」好像不應該出現在這裡吧.............

接在小女生群之後是另一個南管樂團,金門本土的「金門南樂社」,然後出現的是神采奕奕的「道士」,魚貫入場後,整隊在昭德宮前向神明行禮。

道士後面出現的是「鄉老」,他們都是年高德邵的長者,身穿長袍馬褂,其中一人手捧「金帛」,在道士的前導下前進。然後在商會前與道士會合,一起向神明行禮。

「馬軍」所牽的是城隍爺的坐騎,號稱「神駒」。神駒馬頭紮紅綾,鞍上背著旗、香、金紙。

這個是「香擔」,是整個隊伍中最重要的一部份,衙役肩挑神龕與香籃,香籃裡放置香爐,象徵著祖廟的分靈,是巡安行伍中最有神靈的聖物。

照理說「神駒」應該要在「香擔」後面,然後是「十音」與「天女散花」,但是當天「神駒」跑到「香擔」前面,然後「香擔」後面直接接「十音」,「十音」後面豋場的就是今天巡安的主角-浯島城隍爺了。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北雁南飛 的頭像
    北雁南飛

    北雁南飛-金門

    北雁南飛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5)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