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說中,在濃霧瀰漫的海面上會出現兩個成對出現的火球,在船桅頂端為船員指引方向,讓船隻可以脫離惡劣天候,這對火球,人們稱之為「聖艾摩之火」(St. Elmo's Fire)。

只是,聖艾摩之火是可遇不可求的,所以人類發明了各種設備來導航,這些導航設施中,最為人所知的就是-燈塔。不過燈塔也不是萬能的,海面霧太濃的時候,燈塔放出的光就無法發揮最大的功效,這時候就需要其他的設備,而「霧砲」是燈塔最常見的附屬設施。

「霧砲」通常是成對的,一左一右設置在燈塔附近,面對海面。關於它的使用方式,不同的地方似乎有著不同的模式。金門莒光樓前的霧砲,每天固定於早上十點、十二點時鳴放,用以警告附近的船隻不要觸礁。馬祖東犬燈塔的霧砲則是在船隻鳴放「霧笛」時再鳴炮回應,讓船隻以此判斷距離。烏坵燈塔的霧砲,依照高丹華女士「發現烏坵嶼」一書上的說法,使用方法如下:

據傳每年春天大霧之際,視力不及五公分,須鳴砲導航。霧砲需架設於視野遼闊向海洋處,由看守員按船隻移動方向將專用『子彈』沒有殺傷力投入海中並引發生聲響,濃霧期間避免船隻誤觸岩礁。

現在烏坵燈塔附屬的兩尊霧砲都已經不在燈塔附近了,長的霧砲,在今年(2007年)從大坵島民家廣場移置到烏坵鄉公所前廣場。這是烏指部指揮官潘進隆少將帶領下展開的迎新春愛民行動,除了協助移置古砲,為地方保存歷史文物盡力外,同時也協助地方環境大掃除,將民家廣場、忠義樓民宅重新刷漆與整理庭院,為烏坵營造美麗怡人景緻。

這尊長霧砲曾經被送到台灣,後來因為當時的燈塔主任高瑞翁先生立刻向海關反應尋求協助,長霧砲才能回到烏坵。比較起來,東莒島上的霧砲就比較坎坷了,現在還離鄉背井的被移放在馬祖的南竿島上。

至於在陳列在官兵休閒服務廣場前的短霧砲,據說不是原來的那一尊,高丹華女士書裡講了一個關於短霧砲的故事:

曾有個小坵的土匪,為了試驗霧砲效果(短霧砲),竟將真的『炸彈』放入霧砲內並且引爆,當場將霧砲炸的支離破碎,這個土匪雖保性命,卻早魂飛魄散。

原本的短霧砲炸掉了,那現在這尊短霧砲是從哪裡來的呢?

關於這一點,其實跟長霧砲被運回台灣有關:

長霧砲,被某位『優秀的』指揮官不知何故竟將其送回台灣,後經當時的燈塔主任高瑞翁先生立刻向海關疾書反應與協助,才得以將此霧砲歸還烏坵,也許;這個天才指揮官略有所悟吧,所以又多附贈了一座霧砲給烏坵島。(本次共運回兩座霧砲回烏坵島;所以烏坵又回到了兩座霧砲的原貌)

這也許就叫做「塞翁失馬,焉知非福」吧!

「霧砲」,雖然看起來是殺傷力極強的武器,卻是一種溫柔的存在,如果沒有霧炮的震天聲響,濃霧海面上的船隻要如何知道正確的方向?要如何保持與島嶼的安全距離?

很多時候,人們總說「眼見為憑」,但有時單看外表,會讓人做出錯誤的判斷,對於事物產生錯誤的評價。烏坵的霧砲如果不是說明牌上詳細了交代霧砲的身世,或許只是被當成軍事要地裡一種肅殺的點綴,有多少人會知道它在迷霧中為船隻導航的溫柔多情呢?

 

引用文章:

*烏坵駐軍迎新春愛民協助移置百年古砲添勝景

網址: http://www.epochtimes.com/b5/7/2/14/n1623076.htm

*被歷史遺忘的烏坵

網址:http://www.peopo.org/wuchiou/post/5050

 

備註:

聖艾摩之火(St. Elmo's Fire)的典故

這個典故是希臘神話的故事

希臘神話中主神宙斯(Zeus)曾變成天鵝,引誘斯巴達國王丁達雷奧斯 (Tyndareus) 的妻子莉達 (Leda)。莉達後來生下兩個蛋,一個化出孿生子卡斯特 (Castor) 與巴勒克斯 (Pollux) ,另一個則化出克萊登妮絲特拉 (Clytemnestra)與希臘第一美女海倫 (Helen) 。

當卡斯特和巴勒克斯不但是同父異母的兄弟,也是形影不離的生死之交。卡斯特擅長騎馬劍術,巴勒克斯擅長拳擊。在加入尋找金羊毛 (the  Golden  Fleece) 的阿果號 (the  Argo) 之旅中,巴勒克斯曾在小亞細亞打敗海神波塞頓 (Poseidon) 之子,同時也是當時天下第一拳手的阿米卡斯(Amycus)。阿果號也因為這一對兄弟每每化險為夷,後來波塞頓賦予他們拯救水手的神力。一直到現在,海員都相信上天候不佳時,會有兩個火球出現在船為指引方向,海員稱此現象為 聖艾摩之火(St.  Elmo's  Fire);但如果只有一個火球就是凶兆,稱為海倫( Helen)。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烏坵 燈塔 霧砲 傳說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北雁南飛 的頭像
    北雁南飛

    北雁南飛-金門

    北雁南飛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4)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