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順濟宮」雖然可能在八百多年前就已經創建,但幾經兵燹與經歷清初的遷界,現在所看到的樣貌是民國72年(1983年)村民共同捐款重修後的結果,雖然距離現在不是很久,難得的是能保有原本古樸簡美的建築風格,不因為整修而失去原有的風格。
整座廟中最為人所知的應該要算是廟前對看堵的兩幅泥塑,在文建會的網站上就以其中一幅作為「順濟宮」介紹的首頁圖。一般而言,廟宇的這兩面牆通常是作龍虎堵或是神仙故事,像這樣泥塑人像的並不多見。
構圖上都是一個武將與一個童子。一組是武將舉旗,童子執球,另一組是武將舉戟,童子執磬。這兩組圖案其實是一種暗喻,「旗球」暗喻「祈求」,「戟磬」暗喻「吉慶」,加起來就是「祈求吉慶」,是老百姓對於吉祥喜慶的願望投射。
從現有的狀況來看,這兩幅泥塑原本是有施彩的,只是在時光洪流的衝擊下,色彩已經逐漸淡去。
「順濟宮」的屋頂從使用的裝飾材料上可以很明顯的看出屬於民國70年代台灣地區廟宇的裝飾風格,大量的使用小型磁磚及彩色壓克力片作剪粘。屋脊上的龍應該也是同一個時期的陶製品。但是最精采的,應該要算是兩兩一組的八仙塑像,這八尊塑像無論在神態或是用色都頗為精湛,匠師技藝之精不可小看。上面這一組是藍采和與曹國舅。
這一組則是呂洞賓跟何仙姑。
這一組是張果老與漢鍾離。
這一組是李鐵拐跟韓湘子。
這包括了男女兩性、老翁少年、書生武將、皇室乞丐各種角色的八位仙人,無論是誰,原本都是凡夫俗子,都是經過一番努力奮鬥才能長生不老,得道成仙。因此給人無論出身如何,只要努力就能修成正果的啟示,也因此形象常常出現在民間的藝術之中。
墀頭是屋檐和牆身連接處的裝飾,功用在於使得屋檐和牆身得以順暢銜接,使建築物的整體形象能夠統一,在台灣常使用「憨番」的形象,在金門則是以獅子居多。「順濟宮」的作法是將牆角向內凹陷,底下作基座,然後放上泥塑的小獅子,獅子的造型特殊,作工精細。
「懸魚」是位於山牆(建築物側牆)頂端的泥塑,圖案原來是魚形,象徵以水剋火,之後演變成用吉祥物來裝飾。順濟宮的懸魚最上方是泥塑蝙蝠,底下則是剪粘花朵加上施彩的泥塑。
整體而言,順濟宮並沒有太多的彩繪,牆壁幾乎是空白,內部只有樑上有畫關於媽祖的事蹟,雖然畫工不是十分精細,卻也讓人一眼就可以看出下的內容。像是這根樑上所畫的很容易就讓人看得出來是媽祖施法拯救在海上遭難的船。
最靠近神像的那根樑上畫的東西就有趣了,面對神像的那一面是幾個手持物品的童子,看出他們手上拿什麼東西了嗎?這裡面也暗喻著兩句話哩!
句子是從圖畫右邊開始,每一個人手上的東西代表一個字,從最右邊開始的四個分別是「旗」「球」「戟」「磬」。再來的四樣東西是從左邊開始看,分別是「盒」「鏡」「秤」「鞍」。
「旗」、「球」、「戟」、「磬」、「盒」、「鏡」、「秤」、「鞍」代表的正是「祈求吉慶,合境平安」,也正是塵世中庶民對於生活最深的期望。
相關文章:
不語的魚類資源守護者-金門料羅「示禁嶼內外不許設立繒棚」石碑
點圖按讚隨時取得網頁更新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