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九月中上旬的活動太滿,雖然已經推掉幾個邀約,但扣除工作跟回醫院的時間之外,剩餘的時間還是在到處趕場。白天忙完回到家中,又急著把「火車環島接力 百年車站巡禮」跟電影賽德克巴萊林口「霧社街」兩個系列的文章寫完,尤其後者因為是與工作相關,所以多花了一些時間。反倒是金門的文章就這樣暫時被擱下了,寫到一半的陽翟聚落相關文章硬是被停了下來,真是對不起相簿中那些早早就已經上傳的照片。
「陽翟」真的是一個很有文化深度的一個聚落。常有人說,金門的文化是一種揉合了閩南、僑鄉與戰地三個主要元素的文化,而由於每個聚落中這三個文化元素所佔有的比例不一樣,所以金門每個聚落都帶有自己的獨特韻味。而陽翟可以說是一個三種文化元素並蒂花開的地方,這一點從它被登錄為金門縣歷史建築的陳篤浪古厝、陳篤欽古厝、金東電影院等看出來,另一個歷史建築永昌堂暨浯陽小學校更可以說是陽翟文化的縮影,成為造訪陽翟的遊人畢竟造訪的重要地標。
在金門歷史建築名單上,浯陽小學校是與永昌堂合併在同一個登錄項目上的,與其他同時期的水頭金水學校、古岡學校及碧山睿友學校相比,浯陽小學校並不是獨立建造的學校建築,而是陳氏永昌堂附屬建築,這從永昌堂前落左壁上碑記中「一開祠堂并校舍銀一万二仟元」的記載就可以得知。
也或許當年是祠堂的附屬建築,浯陽小學校的外觀不像其他僑匯時期小學般有個繁複華麗的泥塑裝飾,甚至連個明顯的正立面山牆都沒有,只是以單純的磚紅微黃來表現學校建築的樸實無華。
浯陽小學校中裝飾意味最明顯的,大夠就是在朝外的二樓側壁上這個「浯陽小學校」的校名牌了。
說是明顯,也是因為與塗泥牆壁不同的洗石子灰色質感,不像水頭金水學校般有許多灰泥的裝飾,唯一可以稱得上是裝飾圖案的,大概只有正上方那個太陽的圖紋了。不過有趣的是,這塊校名牌上的年代是1936年,與永昌堂石碑中民國廿四年(1935年)差了一年。
與永昌堂的朱瓦碧甍相比,浯陽小學校平直方正的建築線條,或許是少了些富麗堂皇的意象,但作為一個學校建築,功能性是最該被強調的地方,牢不牢靠也比漂不漂亮重要。
當然,從校名牌與永昌堂石碑的年代差異來看,浯陽小學校很有可能是在永昌堂建好之後才建的。關於這一點,就只能等更多的資料出土後再來求證了。
關於重建永昌堂與浯陽小學校的陳厚仲,他是陽翟陳氏信前房三房的子弟,第一次出洋時並沒有得到很好的發展,所以回到故鄉拜師學會計,然後才再度出洋到印尼發展,之後因為胡椒與橡膠致富。在《金門縣志‧華橋志》中有一段關於他的敘述:
陳厚仲,陽宅(翟)人。居邦加島,對桑梓地方公益,無不悉力而赴,金門興建公路,獨捐兩千銀圓,建橋樑一座。
其他關於他的敘述還有曾任邦加島檳港中華商會主席。捐助開築後浦至官澳公路等。
而地方耆老也曾在受訪談時表示,陳厚仲發達後每年都會寄錢給老師,以表達對當年栽培他的老師的感恩,並且兩次捐錢重建宗祠。這或許就是浯陽小學校的年代與永昌堂有所差異的原因。
2005年1月6日的《金門日報》上有一則關於浯陽小學校的報導,記者張建騰先生在訪問過陽翟耆老陳延嵩與陳篤金兩位先生後,作了以下的報導:
七十載興廢浯陽小學校徒留頹垣殘壁 2005/1/6 記者張建騰/特稿報導
鄉僑捐資興學,一直是金門地方上的美談。陽翟的「浯陽小學校」也是華僑捐錢所蓋的。可惜,昔日的洋樓建築,被軍隊用到破爛不堪後,就棄之不顧,任其殘破荒廢。村民認為,使用者至少應該負起修復的責任。
民國二十四、五年,在外洋經商有成的陳厚仲捐款一萬二千銀元,建立「永昌堂」和「浯陽小學校」兩棟中西合璧的建築。永昌堂建築精美,二樓上有青石刻成的雕龍斗拱,一樓有木刻的鳳雕斗拱。在永昌堂頹圮的牆壁上,至今還留有當日的碑誌。內容為:「竊聞德能追遠,義敢勇為。我永昌堂至末季以來,損壞已甚,修葺不成;適逢厚仲外洋發展,願賚巨資,一肩獨任,於德義庶無恨矣....。」
浯陽小學校起造時,今年已經八十歲的陳延嵩曾經目睹當時的情景。他說,當時是從大陸請來惠安師傅施工,紅磚是大陸燒的,花崗石是用人工從鵲山搬運。
陳延嵩在校舍唸了三年書,那時他十三歲。他還記得當時的老師是陳培實;一年的薪俸是二百銀元。到浯陽唸書的學生如果是陽翟陳氏三房的,可以免束脩;他們的學費是由南洋寄來,一年兩次,每次五十銀元。陳延嵩屬四房,一年要交二十元的束脩。在這裡唸書的學生還有一個任務要做,那就是自備柴火到校舍來幫老師煮飯,但來自蔡厝的外地學生可免。
老師一個人要教九個班級。後來日本人來了,學校被佔了,老師就被趕走了。又後來,國軍來了,仍佔著學校,學生們從祠廟改民房,換了好幾個地方唸書。碧山的學校蓋起來後,學生就改到那裡上課。
在日軍來前,今年六十九歲的陳篤金曾在永昌堂上過幾個月的尺牘。他說,日兵去,國軍來,校舍和祠堂被軍隊築起圍牆,從師部到政戰隊,換過很多單位駐紮,幾十年間,村民再也無法接近。八十三年,軍隊撤走,要村民辦交接,但因為房舍已被用壞,村民不肯。軍隊就連夜撤走。後來,蔣仲苓(前國防部長)曾兩次到場會勘,但善後問題,仍無下文。金東的駐軍雖然曾表示要用水泥修復,但村民無法同意。
陳延嵩、陳篤金表示,永昌堂和浯陽原本是美輪美奐的建築,建好沒多久就被佔用,用壞了又棄之不顧,真是「魯囂!」(閩語:亂來)」
出處:http://www.kmdn.gov.tw/ch/News_NewsContent.aspx?NewsID=124183
從以上的報導可以看出,作為永昌堂的附屬建築,浯陽小學校的命運幾乎與永昌堂一樣,歷經了日軍進佔,國民軍部隊駐紮,最後落得如今的荒廢。作為一個學校建築,軍隊使用的時間竟然比學生求學還久,這也是金門許多老房子的無奈。
浯陽小學校前方的矮房子,亂石砌補的牆面與旁邊頹倒的水泥磚牆是滄桑過往的註記,最諷刺的是屋前牆面上的駐軍標記,到底這裡是屬於軍方還是屬於地方?
就像浯陽小學校與永昌行的命運是緊緊相繫般,陽翟在民國初年到現在的歷史軌跡也都與這兩棟地標性的建築息息關關。或許該說永昌堂暨浯陽小學校的身世,正是陽翟近代史的縮影,期望它們都能再顯風華,重現陳氏先祖之榮光。
文化資產基本資料
名稱:永昌堂暨浯陽小學校(與永昌堂合併登錄)
古蹟類別:歷史建築
種類:建築物類
法令依據:文化資產保存法
公告日期:2003/12/01
公告文號:府教社字第0920057150 號
登錄理由:1.具歷史文化意義足以為時代表徵者 2.表現地域風貌或民間藝術特色者表 3.具稀少性不易
創建年代(西元):1936年
地址:金門縣金沙鎮光前里陽翟1號
簡介:
創建於1936年,為僑居印尼的陳厚仲僑匯回鄉興建,共花費12,000元,聘請大陸籍司傅興建,日本時代曾為軍官聚所,國軍也曾將內部作為指揮所使用,後又改為軍醫院。建築平面格局為二落建築,後落為龜字殼五腳基洋樓,建築右方浯陽小學校亦為五腳基洋樓。本體牆身材料永昌堂為磚砌,側、背面下緣為石塊人字砌,上緣上層抹灰;浯陽小學校正面為五腳基外廊紅磚裸露,側、背面下緣為石塊人字砌,上緣上層抹灰;屋頂為鋼筋混凝土仿大木結構。家廟五腳基洋樓立面西式山頭飾以「永昌堂」文樣,浯陽小學校建築山牆右側嵌以「浯陽小學校」、「1936」字樣,大門側壁子午窗窗花有國徽圖案,為國軍佔用時加建,窗上橫楣刻有「繩其祖武」和「貽厥孫謀」字樣。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