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上卓方巖,如印繫在肘。安定文武才,俾作中流守。」這是清末民初文人林樹梅所寫《太武山十八詠》的開頭第一首,詩名《海印巖》。看到這樣的詩,您會以為他所描述的是一座寺院還是一塊石頭呢?
在金門方志第一的《滄海紀遺》中收錄的《太武巖十二奇誌》中並沒有「海印巖」一詞,而是「太武山巖」。但在《詠太武十二奇》詩組中,開頭的第一首就是《海印巖》。詩曰:「上下波光洄不窮,翬飛太武印其中。 龜毛兔角三千界,老衲收來跨海東。」姑且不談為何同一本書裡為何用詞會有不同。但從「浯洲稱海國,中有太武山巖,亦奇觀之所萃也,齊諧誌之矣」的敘述,或是《海印巖》詩中的句子,都不容易看出所謂的「海印巖」所指為何。
清金門縣丞蕭重的《太武山十二景》詩中,為首的《海印巖》是這樣寫的:「絕巘擘窠書篆籀,將軍免冑製奇文。雲煙滅沒雷椎繞,波磔縱橫劫火焚。巨刃摩天開石壁,神龍奮爪裂苔紋。李斯變體陽冰格,璽冊應封太武君。」整首詩看來是描述整個太武山的形勢景象,不像描述單一寺院或巨岩,但詩的後半段看起來是形容一塊方正如璽的巨岩。
清人黃琇《太武山十二奇記》中關於「海印巖」的敘述是:「有巖曰海印巖,襟江帶岫,立於盤阿之間。其外連山高陵,其內異景天成;其左右旁達,瑰奇可喜之觀環撫之。巖之前後,可坐而見也。」敘述的是周圍環境,從有內外之分來看,不太像是一塊巨石。但到清末民初文人林樹梅《太武山十八詠》的《海印巖》:「海上卓方巖,如印繫在肘。安定文武才,俾作中流守。」可以明顯看出是一塊印章的方形巨岩。之後民國文人林乃斌的《太武山十二景分詠》中的《海印巖》:「五馬渡江一髮青,扶輿海印獨鍾靈。案山為几雲為幕,拱護空山說佛經。」前半段看似「海印巖」是一塊巨大的石頭,但後半部所描述的位置是以玉几案(香几案)為案山的地方,卻又像是現在海印寺的位置了。
不管「海印巖」指的是寺院還是巨石,現在太武山海印寺正前方的山頭上,有一塊平整方正的石頭被稱為「海印石」。
關於這塊石頭,據說觸摸這塊石頭可以求官求子。不過現在登臨到巨石途中會經過營區,一般人不容易到達,只有有緣人方可抵達許願。
太武山十二奇 | |||
《滄海記遺》:「浯洲稱海國,中有太武巖,亦奇觀之所萃也,齊諧志之矣。蘸月,蟹眼、名曰泉奇。眠雲、跨鱉、名曰石奇。以靈奇,則有倒影、玉几案。以幽奇,則有石室、門關。其他千丈之壁,一覽之亭,與夫風動之石,偃蓋之松,步雲之梯,詎非種種稱奇也」 | |||
![]() |
![]() |
![]() |
![]() |
太武巖 |
蘸月池 | 蟹眼泉 | 眠雲石 |
![]() |
![]() |
![]() |
![]() |
跨鰲石 | 倒影塔 | 玉几案(香几案) | 石室 |
![]() |
![]() |
![]() |
![]() |
門關 |
千丈壁 | 一覽亭 | 風動石 |
![]() |
|||
掩蓋松 | 步雲梯 | 海印巖 |
持續更新中.........
粉絲專頁
北雁南飛-金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