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門公揹婆

突然發現好幾天沒發文了,原本預計要在今年金門迎城隍前寫一系列金門陣頭介紹文章,因為這陣子去了一趟馬組拍藍眼淚,回來又陷入無盡的趕稿地獄,所以耽擱了。昨天在臉書粉絲專頁(北雁南飛-金門)裡回覆留言時提到了後浦東門的公揹婆,眼看下個禮拜就要迎城隍了,趕緊開始寫金門陣頭的文章,打頭陣的自然是東門里社區發展協會的公揹婆了。

金門公揹婆

「公揹婆」也叫「尪婆陣」,是福建泉州民間傳統街頭表演形式之一,演員上半身裝作「婆」,下半身裝作「公」,一個演員同時表演兩個人物的性格特徵及各種身段動作,沒有固定的規矩與配樂,全靠表演者自己的創意發揮起源可溯至宋代以前的民間百戲。在孟元老《東京夢華錄》中記載,宋徽宗曾與眾臣在瓊林苑寶津樓進食,並觀看諸軍在樓下呈現的民間百戲,其中的「村夫揹婦」與「公揹婆」有著相似的表演。 另一記載則是由《目連救母‧會緣橋》戲中的「啞揹瘋」舞蹈發展而來,它的情節細說目連之父在會緣橋上救殘濟貧時,遇到一啞巴老翁揹著瘋少妻,一邊乞討一邊唱著《勸世歌》情景;而劇碼中的「啞揹瘋」,由一個演員獨自表演的舞蹈。(百度百科的介紹)

金門公揹婆

從公揹婆這個陣頭這幾年在金門興盛的狀況,讓人很難相信這是個在金門重新出現沒幾年的陣頭。東門里社區發展協會的公揹婆是在2011年才加入四月十二日迎城隍的隊伍。但前一年從烈嶼來的隊伍中就已經出現一組公揹婆打扮的人。

金門公揹婆

東門里社區發展協會的公揹婆在2011年加入四月十二日迎城隍時的表演比較像是一場行動劇,男女老幼的角色通通都有,仔細區分可以看出其中有兩個各自包含小生、花旦、孩童、奶媽(媒婆?)、公揹婆的團體。演出時由其他人用繩子圍出表演區域。

金門公揹婆

演出時伴隨著音樂,生旦成組,奶媽與公揹婆成組,兩個孩童自成一組,形成五個小組各自轉圈起舞。

金門公揹婆

「公揹婆」這個陣頭在東門失傳了幾十年,2011年金城鎮公所順應恢復傳統藝陣的浪潮,找來70多歲的藝陣指導師傅翁文林指導,以舊人帶新人的方式傳承。表演者一人分飾二角,上半身為女裝,打扮得花枝招展,嬌媚作態,下半身卻扮成老翁,著黑色褲裝,穿草鞋或布鞋,表面上看起來是公公背著婆婆,仔細一看前面公公的身體及後面婆婆的腳是假的,公公的腳卻是真的,有點類似雙生陣的障眼法,表演形式不拘,充滿詼諧幽默。

DSC_0515

隔(2012)年的演出延續前一年「公揹婆 回娘家」的主題,演出人數也是10個人,但成員組成已經有所不同。

DSC_0538

原本的小生、花旦消失,孩童保持2個人,但奶媽與公揹婆的組合變成4組,演出時加強詼諧逗趣的氣氛。

金門公揹婆

2013年的四月十二日迎城隍,東門里社區的公揹婆表演的前導車上寫的是「金門公揹婆」,演出時也沒有圍繩子,公揹婆的妝扮開始改變,出現了婆揹公、老揹少,也有小朋友妝扮起公揹婆,表演人數也不再限於10人。

因為2013年金門迎城隍遶境時下雨,沒有拍到好相片。而當年金門城古地城隍遶境時出現的隊伍是6人分三組的表演,沒有孩童的角色。

金門公揹婆

2014年四月十二日迎城隍時的金門公揹婆隊伍組成與前一年相差不大,已發展成5大1小14人的團隊,孩童的角色再次登場,前一年的小公揹婆、婆揹公、老揹少也都通通出現了。

金門公揹婆

這年可以說是公揹婆表演形式在金門迎城隍時的大爆發,除了東門出現公揹婆之外,

金門公揹婆

賢庵國小也出現了類似的演出,主題是嬉遊演義與白蛇鬧酒。

金門公揹婆

這次出現的就不是公揹婆,而是男揹女、馬揹人、豬八戒揹唐僧..........

DSC_1884

2015的金門迎城隍出現了兩個公揹婆團體,首先出現的是為全國城隍廟聯誼會助陣的團體。這個團體座公揹婆打扮的人比較多。

DSC_2461

至於東門境自己出場時的團體則由寫有東門境公揹婆藝陣的團體前導。雖然公揹婆妝扮的人比較少,但演出依舊精彩。

金門公揹婆

如今在金門各種喜慶與廟會場合裡,都可以看見東門里社區發展協會的公揹婆身影,或許他們使用了不同的名稱,但公揹婆的關鍵詞一定會出現,就像他們表演時的詼諧逗趣一樣。

金門公揹婆 在東門代表性陣頭輪裝推動蜈蚣座在2010年最後一次出現之後,東門里社區發展協會的公揹婆陣頭從隔年接棒演出,不但解決蜈蚣座出動需要龐大人力的問題,演出方式也更為機動,不需要廣大的演出場地,加上人員編組自由,連小朋友都可以參與演出,小朋友也樂於參與,參加的人越來越多。有機會來金門看廟會時,說不定就能看到這些小小公揹婆的可愛身影哩! 

金門公揹婆

 

 

 

粉絲專頁
北雁南飛-金門

arrow
arrow

    北雁南飛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