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正月人迎尪囉 ,單身娘子守空房, 嘴吃檳榔面抹粉, 手提珊瑚等待君仔伊都,.........」 在金門街頭聽到這首男女對唱的歌曲時,大家的心情也會跟著愉悅了起來,桃花女與撐渡伯鬥口又鬥歌的精采情節恍如歷歷在目。但是更讓人期待的是隨著歌聲出現的「跑旱船」 與「舞蛤精」 。
「跑旱船」 與「舞蛤精」出現在金門四月十二日迎城隍遶境隊伍的時間時間略早於公揹婆(尪婆陣),最晚在2010年時就已經有完整的演出。那一年的農曆新年大年初一,由金城鎮公所輔導鳳翔社區(鳳翔新村)所成立的表演團體在金門鎮總兵署前演出,開啟了這個陣頭在金門地區重新出現的序幕。從那時開始,只要大型廟會場合都可以看見他們的身影。
那一年的農曆四月十二日,金門迎城隍的日子,就可以看見他們精彩的演出。
跑旱船是漢民族的一種民間表演形式,中國南北都可以見到,表演方式會隨著區域不同而有所差異。無論再如何不同,整個陣頭表演的核心是一條用紙或布紮的船。這條船以竹子編織骨架,用紙或布糊成美麗的船身,船底部會用畫上水波的藍色彩布遮住表演者的腳,也代表著船在水上行走。表演時由人裡用肩揹火是手提的方式將船吊或提起,讓人看起來就像坐在船裡一樣,因為是在陸上走的船,所以叫做「跑旱船」,
金門的跑旱船與大陸福建與臺灣一樣,最早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潮州民間故事《蘇六娘》。網路查得到的故事大意幾乎都與陳丁林1997年出版的《南瀛藝陣誌》書中「桃花過渡陣」相同,以下就是書裡的敘述:
據傳說桃花過渡的故事,是起源於明朝一齣『蘇六娘』的戲劇,內容敘述自小寄養於西盧尚家的蘇六娘,在那裡與書生郭繼春一見鍾情,兩人常在六娘閨中私會,交往多年。不料不知情的六娘父母卻將她許配給楊家,並將其召回,準備與楊家成親。郭書生因此失戀而生病,六娘命婢女去找郭書生,卻又陰錯陽差產生誤會。中間經過許多波折,最後兩人終成眷屬。這齣戲在後來潮洲調中,受到說唱答歌的影響發生變化,而將婢女桃花奉命去招郭書生的片段放大,衍化出婢女桃花與撐渡伯鬥口又鬥歌的精彩演出。
這樣的表演形式以三個人為一組,當中的是旱船,第二個是撐渡伯, 頭上帶著斗笠,黑色的褲子,褲管一邊高一邊低,手上拿著一隻船槳,十足是一個丑角的裝扮。第三個則是打扮成小姑娘,穿著一身桃紅色的衣服,手裡拿著紅色絲巾。
金門現在的跑旱船妝扮基本上是以此為基礎,變化沒有太大,只是扮演船夫的人脖子上多了條毛巾,扮演桃花的人手上多了把扇子。
後浦西門鳳翔新莊出跑旱船這個陣頭時大多會出兩組,也就是說會出現兩條船,一條叫金城號,一條叫鳳翔號。
船的另一邊則是寫上了「金門縣」。
如果光是兩組船六個人的編組,表演時總是讓人覺得有點太簡單,所以金門跑旱船同場加映「舞蛤精」來增加聲勢。
「舞蛤精」的基本成員只有一人,也是一種漢民族長見的街頭表演形式,大多是少女揹著以竹子為骨架,外殼糊上紙或布的巨大蚌殼,隨著音樂開合起舞。為了增加表演的趣味性,常常會加上漁夫打扮的人同時登場,藉由兩人的互動讓整個演出更加活潑有趣。
鳳翔新村的舞蛤精通常就是兩個人一組,一個蚌殼配一個漁夫。
不過這也不是絕對的,有時會出現一個漁夫對上兩三個舞蛤精的情況,就像這張相片的左下角一樣。
為了增加變化,有時漁夫之間也會有互動。
2010年金城鎮公所輔導鳳翔社區成立表演團體,邀請「文文糊紙店」翁文林師傅技術指導,翁師傅雖從事紙糊業,但對於地方上的傳統民俗典故和表演也很精通與熱心,希望在翁文林的指導下,能把早期傳統民間表演傳承下去。有了專人指導加上成員常利用閒暇時間練習傳統舞步,鳳翔新村的跑旱船‧舞蛤精成為金門廟會中重要的表演陣頭,若是哪次活動沒有桃花過渡的歌聲響起,沒有桃花船夫與旱船的身影出現,反而會讓人覺得不夠熱鬧哩!
以下就是金門鳳翔新村跑旱船‧舞蛤精在某些廟會中出現的相片集:
2010年,四月十二迎城隍,後浦許氏宗祠前。
2010年,四月十二迎城隍,後浦許氏宗祠前。
2010年,古地城隍遶境,金門城古地城隍廟。
2010年,古地城隍遶境,金門城古地城隍廟。
2010年,古地城隍遶境,金門城古地城隍廟。
2011年,四月十二日金門迎城隍,禹帝廟前。
2011年,四月十二日金門迎城隍,禹帝廟前。
2011年,古地城隍遶境,金門城西門。
2011年,古地城隍遶境,金門城西門。
2012年,四月十二金門迎城隍,模範街口。
2012年,金門迎城隍,夜間民藝踩街遊行。
2012年,金門迎城隍,夜間民藝踩街遊行。
2013年,古地城隍遶境,金門城古地城隍廟。
2013年,古地城隍遶境,金門城古地城隍廟。
2013年,古地城隍遶境,金門城。
2015,四月十二日金門迎城隍,北鎮廟。
粉絲專頁
北雁南飛-金門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