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_0508.JPG

1949年10月,共軍突破金門海岸防線,從后江灣上岸,迅速占領了安岐、林厝、北山、南山等聚落,並朝像後浦方向進攻。當時防守的青年軍抵擋不住逐漸後退,最後兩軍在浦頭山及湖南一帶相持不下。胡璉將軍的部隊適時趕到,於是雙方在此進行決戰,造成雙方死傷慘重。戰後清理戰場,據說因為死屍太多,連水井與糞坑都填滿死屍。

或許就因為這場被稱為「古寧頭戰役」在此處的激烈交戰,日後在浦頭山到湖南這一線的高地密布營區。

SCN7992.JPG

雖然稱為「浦頭山」,海拔高度卻只有55公尺,當地人也不稱之為山,而稱為「煙墩」。雖然如此,在缺乏高地的金門島西部卻也算是視野遼闊的至高點,不但可以看見烈嶼、大嶝、小嶝,對岸的廈門、鴻漸山也都清晰可見。

古寧頭戰後,這裡被佈下重兵,以空軍防砲單位為主軸,設有雷逹站、觀測站、砲陣地、機槍堡等。陸軍也設了炮兵、步兵與衛生連,附近的聚落裡還有汽車保修場。只是這些駐軍在精實案之後都被裁撤,留下了隱身在雜木蔓草中的營區。

CN7994.JPG

2004年,金門縣政府在這裡辦理土地重劃,把浦頭山挖了一角整平,原本隱藏其中的營區碉堡以新的面貌再渡紅塵,那一年十月,還轟轟烈烈的辦了第一屆「碉堡藝術節」,被稱為「長寮重劃區」的這裡是展覽的重點展場之ㄧ,刻意被留存的碉堡經過刻意的改造,成為所謂的「裝置藝術」。

SCN7963.JPG

整個「長寮重劃區」展場中最顯眼的就是這一座L形的碉堡,在中國建築師張永和的設計下,刻意地削薄了一半的碉堡,露出了碉堡內部鋼筋混擬土的結構,然後把這個作品命名為「一分而二」,展品文案是這麼寫著:

SCN7962.JPG

碉堡是戰爭時的產物,其結構為防砲彈的攻擊而形成密實的的配筋及超厚重的牆,因此我們對碉堡的一半結構進行削薄,同時曝露出碉堡的結構斷面,再這一個新的空間裡存在著虛實陰陽的關係,形成真正傳統意義上的中國空間:一分為二,一陰一陽。

SCN7966.JPG

「一分為二」這樣的主題很難讓人不產生進一步的聯想,尤其是在金門這樣夾在兩個政治實體間的島嶼,作品又位處曾經發生過兩岸分治戰役的戰場舊址。一分為二指的是什麼?是政治分治的事實?還是刻意想跟過往的曾經做切割?

SC_0509.JPG

轉眼又幾年過去了,其間又辦了幾次碉堡藝術節,但長寮重劃區裡的碉堡,總是閒置的時候多,失去原本面貌的碉堡,雜木又逐漸的依附在旁,在宛如荒野的重劃區中,有一種頹圮的廢墟之美,尤其在秋高氣爽時節,蔚藍的天空下,黃土高地上的碉堡,已經感覺不到當年的騰騰殺氣,反而是原本附著的黃土被時光沖蝕出條條的土溝,與碉堡組合出超現實的氛圍,而這一切,似乎是原本就安排好,是一種理所當然的存在。

SC_0512.JPG

隨風而起的塵沙是再渡紅塵的碉堡最忠實的相伴,無論碉堡的外貌是否已經被改造,也無論碉堡是否已經從戰地子民守護神的身分功成身退。昔日的戰地圖騰因為失去戰場而憔悴於風雨晨昏中,等待著人們賦予它新的時代意義,延續新的生命。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北雁南飛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