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或許是因為政治經濟中心在金城的緣故吧!一直以來,金門的觀光旅遊發展都是重西輕東,而一般遊客或是自助的人旅行到金門旅遊也大多把大部分的時間安排在金門西半島。 事實上,金門東半島也有不少觀光景點,像山后的金門民俗村、獅山砲陣地或者是東北角的馬山觀測所等都是初次到金門的人幾乎幾乎都會到訪的地方。 不過卻少有人知道,在金門東半島政治經濟中心的沙美附近有一個地方,展示著金門古往今來的歷史文化與風土民情,那就是位於金沙水庫與金龜山之間的金門文化園區。 整個金門文化園區從民國九十年底開始動工,經過了許多年的建設後,也曾經淪為蚊子館,後來經過金門縣政府的追加經費,前後大約耗費了八億新台幣之後,在九十九年十二月二十五日終於開放的第一個展館-「歷史民俗博物館」。 想要在有限的時間之中對於金門的傳統文化有一個全面的認識,那麼絕對要把「歷史民俗博物館」排到行程之中。 |
在較大的地圖上查看
從Google Map所提供的地圖來看,由現在金門東半島最熱鬧的地方沙美出發,順著環島北路走到金沙水庫之後.從水庫邊「第一富康農莊村名碑」旁的路沿著水庫走,走到水庫底看見「東美亭」後再往前走,就可以看見位在「田墩養殖區」旁的「金門文化園區」。
如果搭公車的話,每日上午從山外車站搭乘金門縣觀光公車C線(太武金沙線)或上午八時五十五分搭乘由金城發車往沙美;下午三時十分,由沙美發車往金城的班車都可以抵達金門文化園區,不然就要步行到環島北路金沙水庫站牌,搭乘5號或5A往返。
「金門文化園區」的入口處有一塊大石頭,刻著斗大的「金門文化園區」幾個大字,基座的黑色大理石上則是刻著《金門文化園區落成誌》。
金門文化園區落成誌
金門文化園區自民國九十年肇建,其構設的主要目
的,在於有效護存先擇之文化,擴展當代之文藝,揭築
「文化」、「教育」、「觀光」三大目標,冀期成為具有在
地特色之活化博物館。
今園區已大器落成,希望藉由此一文化產業基地之
營運,與金門文化更增豐華。
金門縣文化局
丙戌陽月穀旦
「觀星樓」是整個園區最高的建築,外觀看來是一棟可以遠瞰整個金沙溪口的建築,在一片平野間顯得特別起眼。
只可惜,一樓的大門深鎖著,似乎並沒有開放讓人登樓參觀。
整個園區中最主要的建築就是「歷史民俗博物館」了。
之前來過幾次都是星期一,所以這個館沒有開放,也無從進入參觀,所以要來的人千萬別禮拜一跑來啊!
「歷史民俗博物館」的入口處有兩門古砲。
第一次見到這兩門砲時總覺得在哪裡見過,後來才想到就是以前在金門鎮總兵署大堂前的那兩門砲。
走進「歷史民俗博物館」,入口右側的牆面上就有一塊「金門走向世界遺產」的看板在宣傳金門這幾年在推動登錄世界遺產的工作。
有趣的是,所選擇的七個「金門申遺潛力點」中,除了「後浦歷史城鎮核心區」之外,其他 水頭聚落、珠山聚落、瓊林聚落、山后聚落、古寧頭聚落及翟山坑道六個點都在金門國家公園的範圍之內,而且除了翟山坑道之外。其他通通不是戰役史蹟,與文化建設委員會將「金門戰地文化」列為台灣世界遺產潛力點的思維似乎相差甚遠。
從博物館裡的金門文化園區整理規劃興建工程模型可以看出來,現在所見到的文化園區建築群是有出入的,或許等到整個文化園區完工之後就會呈現這樣的風貌。
整個歷史民俗博物館可以分為幾個主要的展示主題,分布在不同的主題展示室中。
第一展示室的主題是「金門的海洋」。
展示室的入口意象就是金門海岸壯闊的地質景觀,還有關於金門濱海的自然生態。
金門的開發與製鹽業息息相關,所以這裡也展示了製鹽的工具。
西園鹽場是金門最後一個關閉的鹽場,從這裡的照片中可以看出它在關閉前的景觀。
我很懷念那些因為海風吹拂而呈現風剪姿態的龍柏老樹,這些老樹在西園鹽場文化館的整建工程中消失無蹤,或許已經流落到遙遠的他鄉,甚至被人製成了聚寶盆。
這幾塊面說是說明金門在太平洋的航運地位。
這這裡則是介紹從金門落番到南洋的金門人返鄉或僑匯回故里後,對於金門建築所產生的影響,也就是促成洋樓(番仔樓)及番仔厝在金門的出現,讓金門呈現出特殊的僑鄉文化風情。
第二展示室則是以「天佑吾土 歲時記事」為主題,介紹金門的民間信仰與歲時祭儀。
入口意象做成寺廟山門,門楣上掛著一幅大算盤及兩個大燈籠,周邊則是廟宇祭典中的用具及諸神聖像。
這裡講的是「民間信仰與崇拜」,有七爺及八爺的大仙尪仔,還有紙糊的王船。
從王船上面的配置來看,這條船應該是每十二年一次的「后湖海醮」所用的船。
從這裡可以看出金門多元的民間傳統信仰。
之後便是介紹歲時記事了,地上的授時指法圖是過去農業社會中,農民一年中農事的準則與行事曆。
周遭的牆邊則是配置了金門傳統的農具
這個展示櫥窗介紹的是金門非物質文化資產之一的「中秋搏餅」,是金門每年中秋節的特殊民俗活動。
除了「中秋搏餅」之外,旁邊的面板上則介紹了「中元普渡」。
金門的「中元普渡」相關習俗中,「普渡燈」被金門縣政府登錄為「風俗」類的「民俗及有關文物」。
旁邊的七娘亭則是金門七夕的習俗,祭拜七娘媽時焚燒供獻「七娘亭」,以祈求家中兒童能夠平安長大。
這個區域則是民俗記事,有「奠安」時使用的工具,也有「追龍」時的紙紮龍頭等等相關文物。
第三展示室以「歷史風華」為主題,入口意象便以層層疊疊的文化層來表現金門的文化層理。
「金門考古學」的展示標出金門的考古遺址,之後則是介紹歷史時代後的金門,像是這兩塊「固若金湯 雄鎮海門」的面板便是介紹明洪武二十年金門千戶所城建造的歷史。
凡走過的必留下痕跡,曾經在金門登場的歷史人物終將在這個島嶼上寫下一頁屬於自己的傳奇,例如明末的國姓爺鄭成功。
有趣的是,金門傳統戲曲的介紹也被放在這個展示室裡,無論是魁儡戲偶或是多媒體影片,介紹的都是一個歌戲相聞的世界。
最後的聖旨龕註記了金門「海濱鄒魯」的美名。
走出第三陳列室,就進入了歷史民俗博物館的中庭,其他的展示室就要走到其他樓層了。
第四展示室是「金門人臉譜」,從不同面向介紹金門土地上出現的人。
高掛的子婿燈是美麗的入口意象,訴說著金門人宗族的故事,每個姓氏的燈號與堂號背後,都有一段光輝歲月。
「金門的家族」展示,介紹了金門居民先祖是從何處遷徙而來。
歷史人物在這片如畫的江山中各自揮灑出屬於自己的一片天空,無論是否出生在這塊土地上,他們的出現為金門帶來了許多古往今來的傳奇。
八方而來的青年男子,在金門還是前線戰地的年代裡,都在這塊土地上為自己的生命留下一段無法抹滅的印記。
孩子們的天真笑容則是這塊土地的新希望。
第五展示室是「萬年富貴 瓜瓞綿綿」,紀錄金門的傳統建築及生活的各種面貌。
入口意象是古寧頭振威地的泰山石敢當。
鎮守四方的厭勝物是金門吸引外來遊客的重要元素之一。
「宗祠」的意象則讓人了解以血緣締結而成的社會結構在金門社會中所佔有的重要性。
這條黑狗真是神來一筆,只是我很好奇金門人真的會讓狗這樣趴在宗祠裡嗎?
神明聽說明金門人敬天法祖的傳統。
成年禮之類的生命禮俗是金門人每個一生必經的不同階段歷程。
這些都是金門人祭祀的祭品,後面一排就是所謂的「看桌」。
這幾件整品自然就是介紹金門人生命最後一個階段的歷程。
牆壁上的那兩張圖,就是目前被指定為「國寶」的「皇明監國魯王壙誌」。
第六展示室是「崇文齋文物展」,展示金門鄉親吳伯達先生所捐贈的部分古文物。
吳伯達先生晚年接觸佛法,所以文物中有不少佛教文物。
最後一間展示室,展示在後浦西門外,清代軍裝局舊址處出土的古砲。當時出土了29門形制頗似十七世紀之前「紅夷型前膛裝式滑膛鑄鐵砲」的古砲,其中編號4號、27號、與編號28號三具古砲砲身,發現有「丙辰年七月吉日製」及「丙辰」等字樣,推測其製造年代,應即是西元1676年,清康熙十五年、明永曆三十年。
雖然總體說來,這座歷史民俗博物館還有很大的進步空間,但裡面豐富的展示內容卻足以讓人在有限的時間中認識金門的歷史與民俗。如果大家來金門的時候真的可以來走走,好好認識金門除了戰役史蹟之外的豐厚文化底蘊。